读书笔记

放手游戏发现儿童读后感12000字

admin2025-09-26 15:06:51.0读后感1

  翻开《放手游戏发现儿童》,扉页上“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我对儿童教育认知的新大门。作为一本聚焦儿童游戏与成长的工具书,它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用大量真实的案例、细腻的观察记录,让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放手”二字背后,藏着成人对儿童最深的尊重与信任。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对“放手游戏”场景的描写:没有预设的游戏剧本,没有成人喋喋不休的指导,孩子们在泥地里打滚、用树枝搭建“城堡”、为了“玩具归属”争论又和解。曾几何时,我和很多家长、教育者一样,总习惯用“为你好”的名义干预儿童的游戏——怕孩子弄脏衣服,就阻止他们玩泥巴;怕孩子发生争执,就提前分配好玩具;怕孩子“玩得没意义”,就设计好游戏步骤引导他们“正确参与”。可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我们所谓的“保护”与“引导”,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儿童探索世界、解决问题、构建自我的权利。就像书中记录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反复尝试用积木搭高却屡屡倒塌,成人想上前教他“正确的搭建方法”,但最终选择了等待。结果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观察、调整,不仅成功搭起了更高的积木,还总结出“底部要稳、每层对齐”的规律。这个小小的片段让我恍然: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拥有主动探索能力的“成长者”,他们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试错、每一次思考,都是在为自己的认知、社交、情感能力“充电”。
放手游戏发现儿童
  “放手游戏”的本质,是让成人学会“退后一步”,用观察代替干预,用倾听代替指导——这是我从书中读出的核心教育智慧。书中提到,很多成人对儿童游戏的焦虑,源于对“失控”的恐惧:怕孩子受伤、怕游戏“没有教育价值”、怕浪费时间。但作者用大量实践数据证明,当成人给予儿童充分的游戏自主权,孩子反而会展现出超乎想象的规则意识与安全意识:他们会主动约定“玩泥巴不能扔到别人身上”,会互相提醒“爬高时要抓稳”,会在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游戏中,儿童的个性与潜能被充分激发:内向的孩子可能成为“小建筑师”,用积木表达自己的想法;活泼的孩子可能成为“小组织者”,协调同伴的游戏分工。这些真实的变化让我意识到,“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把“判断权”和“尝试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合上书页,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往的教育方式:曾经总想着“教孩子什么”,却忽略了“孩子能自己学会什么”;总急于看到“明确的成长结果”,却忘了陪伴孩子享受“探索的过程”。《放手游戏发现儿童》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成人教育观念中的盲区——我们常常把“爱”与“控制”混淆,把“引导”与“替代”等同,却忘了儿童成长的核心,是“成为自己”。

  如今再看到孩子游戏时,我会试着收起“想帮忙”的手,停下“要指导”的嘴,静静站在一旁观察:看他们用树叶当“小船”在水里漂流,看他们为“角色扮演”争论又达成共识,看他们在失败后皱着眉头重新尝试。我发现,当成人学会“放手”,孩子展现出的专注、创造力与抗挫折能力,远比我们“教出来”的更珍贵。

  这本《放手游戏发现儿童》,最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指导儿童游戏”,而是“如何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放手,不是成人的“妥协”,而是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发现,也不是成人的“挖掘”,而是看见儿童本真的“模样”。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放手”的智慧,守护好儿童游戏的一方天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主探索中,长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