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08-05 13:49:44.0读后感9

  初识此书,是在新网师郝晓东、吴尧达诸位专家的引领下;而真正沉浸其中,是在去年寒假,跟随许钰梅老师发起的塞上杏坛读书会,一章一章地深耕细读,字字句句都留下了思考的印记。当合上最后一页,两个词在我心中反复回荡:陪伴与超越。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伊始,便与“自卑感”相伴——襁褓中的我们如此脆弱,必须依赖他人方能存活。这份看似“弱小”的感觉,却恰恰是驱动我们成长的原始动力。然而,他特别指出,生命最初的五年,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份自卑、塑造人生模式的“奠基期”。

  这让我不禁观察身边的生命:那些在幼年时被父母高质量陪伴、情感被稳稳托举的孩子,即便遭遇风雨,眼神中也总闪烁着一种“我能行”的笃定光芒。因为在最需要确认“我被爱、我重要”的稚嫩岁月,他们的安全港湾已然铸就。正如阿德勒洞见:童年的记忆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读——那些被温柔凝视、被耐心回应的瞬间,终将内化为生命底层的信念:“我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很好的陪伴,特别是一至五岁(上学前)。
自卑与超越
  当然,仅有温暖的陪伴,尚不足以支撑生命翱翔。《自卑与超越》震撼我的,还有它对“超越”本质的深邃解读。自卑本身并不可怕,它甚至是创造力的源泉;可怕的是被囚禁在“我不行”的牢笼里,画地为牢。真正的超越,并非与他人竞速,而是如同攀登山峰——今日的你,比昨日多攀越了一道坎;面对相似的困境,你比过往多了一份从容与智慧。

  书中揭示,有人因童年的缺憾而终生怨怼命运不公,也有人将其淬炼为理解他人、悲悯世界的铠甲。后者的奥秘,就在于将“我不够好”的灼人焦虑,勇敢地转化为“我可以变得更好,我必须为此行动”的澎湃动力。这种超越,无关乎世俗成就的高低,而在于当你回望来路时,能对曾经的自己报以微笑,坦然道一声:“谢谢你,那个在风雨中未曾放弃、在沟壑间奋力向上的自己。”

  想想自己平日饱满的工作量,每天都像打仗似的。不少同学朋友都不能理解,觉得我到了“躺平”的年龄,为什么还要这般“努力”?我觉得“自卑”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打小农村出生,就连七大姨八大姑也没有一个城市有正式工作的。我走到今天都是靠自己努力!暑期新网师工作坊,之所以勇敢地接下了读书分享、撰写综述、惩戒主题探讨、副组长等职责的挑战,都是源于对“自卑”的正视与不断“超越”的实践。每一次主动承担,都是对心中那个犹疑声音的一次有力回应,都是在“我不行”的沟壑上架起一座“我能行”的桥梁。

  生命最恢弘的意义,从来不是彻底消除自卑的阴影,而是带着这份与生俱来的重量,将其转化为燃料,在理解与勇气的光芒照耀下,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辽阔、更高远的人生境地,坚定前行,不断超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