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不被大风吹倒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8-05 13:48:54.0读后感19

  《不被大风吹倒》作为莫言的一部散文集,精心收录了他的40篇佳作。该书从家人与朋友的情谊、童年与成长的历程、读书与写作的体悟等多个维度切入,生动展现了莫言独特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人生艰难时刻的深刻感悟。

  莫言,这位在文学世界熠熠生辉的大家,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人生智慧。生活中他温情满满,在亲情的世界里,他曾是受长辈教导关怀的孩子,也是为子女成长操的父亲,于亲情滋养与付出中书写人生。为人子的莫言,感恩母亲在困难日子里,“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的坚韧;感恩父亲在自己成名之时,对自“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的劝诫,感恩爷爷与大风的对抗,给与他的力量与重整旗鼓的勇气。为人父,莫言送女儿奔赴高考考场,如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担心与期许并存,平淡的语言中不乏温情。

  人生征途漫漫,每段旅程都会邂逅不同的人,然而大多数不过是匆匆过客,能镌于心底者寥寥。余华、史铁生于莫言而言,便是这寥寥之人。他们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调侃。室友余华,莫言赞赏他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在烟雾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史铁生,莫言感叹于他的理性与乐观,“他处在人生的最低处,但他的精神总能如雄鹰翱翔在云端之上。”他们之间的趣事当然也不少,印象中很深刻的一件事便是莫言和余华将史铁生抬到足球场,让史铁生做守门员。对方球员怕伤史铁生,先只守不攻,后急得朝自家球门踢,两队合攻一门奇观便出现了。回想这个画面,令人捧腹不已。
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很小的时候便辍学,在田野里他时常与牛羊为伴。用莫言的话来说,他对牛的了解甚至超过对人的了解。放牛的经历,让莫言有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也练就了出口成章的本领。当然,喜欢说话的毛病也为家人带来了苦恼,母亲为此不止一次告诫他。为了不辜负母亲,当他开始写作时,便给自己起了“莫言”的笔名。谈起放羊,离不开莫言的爷爷和二爷爷。二爷爷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履行诺言,给莫言带来了一雄一雌两只羊。姐姐给他们起了名字,雄的叫“谢廖沙”,雌的叫“瓦丽娅”,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迹。从此,莫言悉心照料这两只羊身上,陪伴着小羊长大。而爷爷呢,面对好事者卖羊的提议,他断然拒绝,维护着自己的孙子。如果说牛羊是莫言童年的玩伴,那么电影便是童年时光里最靓丽的那一抹。村里放电影,是莫言童年时期最期待的事。稍大些,他便约上伙伴,摸黑跑到十八里外的蓼兰镇,就为看那部《红色娘子军》。后来,莫言与电影也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他的《红高粱》被张艺谋搬上大银幕。如今,莫言依旧保留着看老电影的习惯,喜欢重温少年时期看过的电影,因为在他看来“当年为之流泪的地方,如今依然为之流泪。”看电影的过往,是莫言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成为莫言童年时期的精神食粮。为了读书,他可以替别人拉一上午的磨,以换取《封神演义》一下午的读书权益;为了读书,他可以顶着不去割草挨骂的风险,在草剁里被蚊虫叮的满头包,也要一股脑的将《青春之歌》读完;为了读书,他经常挨二哥骂,被马蜂蛰了也要把二哥借来的那本《破晓记》读完。这份读书的痴迷,为莫言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关于写作莫言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当如土行孙和安泰那样,从大地汲取养分、获取力量。在人心浮躁、娱乐至死的当下,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坚持独立思考,也要将自己扎根泥土之中,挖掘朴实且平凡的生活灵感。诚然,灵感可遇不可求。我们不妨用耳朵聆听老人的奇闻轶事,为创作积累素材;用鼻子嗅探世间的万千气味,唤醒记忆,形成独特感知;用语言倾诉心声,在表达中实现自我满足与解脱。

  莫言先生所作的《不被大风吹倒》,宛如一杯醇美的佳酿,极富幽默的同时又满溢温情。在书中,从做人做事的日常道理,到文学创作的深邃奥秘,莫言先生都以他那独有的笔触,为我们娓娓道来。他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和真挚深沉的情感,给予了我们极具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无论是初涉世事的年轻人,还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成年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被大风吹倒》不失为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优秀散文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