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700字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剖析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经典之作,引领我深入探究乡土社会的奥秘。
在“乡土本色”一章中,先生指出“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乡下人依赖土地,以种地为生,土地承载着他们的生活与希望。在传统乡村,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这让我想起老家的爷爷奶奶,他们一辈子守着那片土地,对每一寸土地都饱含深情。播种、耕耘、收获,四季轮回,土地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这种对土地的眷恋,是乡土社会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
“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生动地描绘了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由近及远地与他人建立联系。这种关系网络中,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是重要的纽带。逢年过节,家族聚会时,长辈们围坐一堂,晚辈们行礼问候,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下的社会秩序。这种格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礼治秩序”也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乡土社会靠礼来维持秩序,礼是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无需外在的强制力,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觉遵守和舆论监督来维护。小时候在农村,邻里之间相处和睦,互帮互助,若有人做出违背礼的行为,会受到大家的指责。这种礼治秩序,维系着乡土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乡土社会的独特魅力所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精神依然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乡土中国》让我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的精华,让乡土社会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