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传读后感2000字
我发现名人传记有一个特点,写作的脉络一般是从这个人自出生写到死亡。我之前写关于人物传记的读后感,也遵从这个方式。今天我想有新的尝试。按几个点来写。
一、南怀瑾,一个谦虚的人。
我认为,每一个人性格的养成,都有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曾经家道殷实的南家,在给祖母大肆操办六十大寿期间,引来了海盗,家中财物几乎被洗尽一空。南怀瑾那时就深刻领悟到要低调淡泊。后来当别人问起,他有没有真正的弟子时,尽管已经名满天下,追随者不少了,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论语别裁》,他说:“它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而已,难登大雅之堂,称不上是学术。”谦虚既是他内在品格的外化,还是他年少时习得的处世之道。
二、南怀瑾,一代奇人。
前面我们讲了,南家因为给南怀瑾祖母大肆操办六十大寿,被海盗洗劫一空,因此没钱上中学,他只读了小学,学历即使在当年也是一般,但是他一生酷爱学习,年少时去表哥王世鹤家蹭课,他家教甚严,去家庙学习,带食物去三天一回,他在年轻的时候培养了自立自强、坚毅果敢、耐得住寂寞的品格。年长后,也保持博览群书的习惯。他家的藏书多得像一个图书馆。此外,他的奇,还体现在心性洒脱,有高僧曾在南氏家庙里留一对联:“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人洒脱的程度不一样,尽早磨炼好心性,是一个人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的奇在于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学贯中西,博彩众长,精通佛教、儒家学说,对诸子百家有涉猎,对兵家谋路有研究。不受限于一家之言,而是融汇贯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他的奇,还体现在他修道上。他跟随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学佛,到峨眉山“闭关修行”,“出关”后到藏边学习密宗佛法,距离30年前的第一次“闭关修行”,1976年第二次“闭关修行”,有人说智慧的人,都有点半隐半藏。这种闭关先不说有多么地高深莫测,至少是在向内而求,此外,别人的修道可能会有入寺为和尚的形式,相反他是在尘世里娶妻生子,红尘本就是一个修道场。“修行乃是把身边的事看淡,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修道重在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流于表面。关于修道,有的人听了没做,有的人做了流于表面,有的看似做了却没有内化坚持。
三、南怀瑾,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文才体现在著书立说、开办协会,演讲等等,那么武略体现在十六七岁习武、考军校,在军校担任武术教官。他受邀当众展示过自己的武功,却又低调的不与任何人比试。他提倡学生“智武合一”,在他看来所谓的人才就是既能在战场上征战杀敌,还能在下战场写文章。
四、南怀瑾,一个实干家。
当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多数人首先想到他是国学大师,在海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容易忽略了他也是一个实干家,他开办垦殖公司,创办书院,创办东西精华协会,办报社,修铁路,创办小学,开货运公司,投资金温铁路,历经七次失败,第八次建成,从商榷到通车跨度10年。每件事拿出来,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五、南怀瑾,一个淡泊的人。
书中说,南怀瑾的母亲和很多母亲不一样,那就是她不希望他做官。没有了这个目标,自然而然就可能会少很多羁绊。1963年被聘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不是一个公立大学,曾拒绝政府专员叫他在一份特批表格上签字,没去珍惜成为一个国立大学教师的机会。六、南怀瑾,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一生,致力于在海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结识的人,几乎横跨各个阶层。有不少外国友人,比如《纽约时报》记者卡普勒,比如其子南国熙的义父薛乐如,比如有某天文博士,再比如英国学者李约瑟等等。此外,在国内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和杨管北亦师亦友30余载,有追随他30余年的朱文光等等。
七、南怀瑾,一个懂得借力的人。
他做很多事情,基本都不是单打独斗,比如,初去四川,有钱吉的帮忙;比如创办《人文世界》,有平鑫涛夫妇的帮助;比如,去美国前,有三人先去给他打头阵,国内的一些事务,如老古公司、推广书集等也有信得过的人帮他打理;再比如,在修金温铁路时,在贷款方面是在美国的学生侯承业帮了大忙。
八、南怀瑾,一个注重家教的人。
首先,南怀瑾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严格家教的受益者,他是父亲的老来之子,其母一生只生养过他,虽是家中独子,但是没有宠溺他,孩提时接受过严谨家风的熏陶,比如其父的“功过格”记录他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让其养成了自律的作风。“慎独”来源于佛家经典。严谨的家风也得以传承,他有一个儿子被美国一个海军中将收养,曾就读于西点军校,退役后做基金相关的工作,当他为自己的收入沾沾自喜时,南怀瑾就告诫他:如果你一直这么自大,终有一天会栽跟头。
我只是听过南怀瑾的盛名,然后看了这本《南怀瑾传》,我所归纳的东西难免会有不少瑕疵。成功的人要么天赋异禀,要么坚持不懈,我觉得南怀瑾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人。也许,他永远是我们的高山。作为一个国学大师,他一直有其大家风范。在舍得之间,成就了他的别样人生。
愿你踏遍万里山河,阅尽世间事之后,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