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28 15:10:16.0读后感408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是美国作家罗伯特·M.波西格。

  波西格,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1958年开始在大学教修辞学,并因思考“良质”问题而陷入精神崩溃,为此不得不在1960年代初接受了电击治疗,据说接受了28次治疗。出院后他带着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横穿美国,并在游览北美山川景色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安宁。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便是波西格结合自己摩托车游览北美的经历,写成的自传体哲理小说,并于1974年出版,由此名声大振。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费劲,因为看起来没什么主旨思想,很散很无神。作者一会写自己的摩托车旅行,沿途发生的一些事情,看到的一些美景,一会又转到肖陶扩,讲“斐德洛”的哲学思考,有时候不知道作者要讲什么。读到后面才发现,第一人称的“我”与第三人称“斐德洛”——其实都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这本书还是需要一定的毅力,才可以读完的。

  关于书中一些让我有触动的地方。

  1、“不关心”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与一对朋友夫妇(约翰、思薇雅)一块骑行过程中发现,这两个人很享受骑摩托车的感受,但是面对摩托车修理,他们不想了解摩托车内部构造、运行方式,不闻不问,遇到小小的故障就只能原地烦躁,每当善作者试图和他聊聊原理的时候,气氛就会降到冰点——他根本不愿意听,不感兴趣不想知道,即使他已经明显在为此受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作者的摩托车在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也寻求过摩托车修理铺的帮助,但他发现里面的员工一直是个旁观者,参与了相应的工作,但没有真正的关心它,没有认真去对待,没有投身其中,只是浮在表面上,在表面上飘来飘去,所以他们不但修不好摩托车,甚至还越修越差。

  这其实就是“不关心”,当失去对事物本身的关心,将只看到表象而忽略本质、失去进取心、失去不断探索琢磨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这其实也多多少少映照出多年来我自己的态度,对很多事情不是真的关心,浮于表面。

  2、关于“良质”-内心平静状态下的本我

  作者将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称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虽然是两种态度,但不应该是对立的,其实要融合起来。在古典与浪漫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何将二者融合起来呢?就是保持内心平静,察觉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

  保持内心平静,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好的工作,反之则是坏的。

  当我们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就会产生内心平静的感觉。摩托车修理可以换成其他的事情,你的工作、人际关系等等。只有当你喜欢手中的工作时,你才会去钻研它,才会有耐心、才会关心、才会专注,才会与手中的工作融合为一,产生内心的平静。

  当人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的时候,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也就能看到良质的核心了。

  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长久的安静,看见、听见、感受到真正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进取心,有足够的热忱。

  为了避免丢失掉进取心和热忱,作者还讲了内外部的一些陷阱,尤其是关于自己的一些焦虑、担忧犯错、拿着旧地图等因素的影响。

  3、书中一些很有触动的句子

  1)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2)“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们灵性长进的路。

  就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的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

  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

  我属于最后一批,没有经验,也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才发现这条路的艰难。

  3)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现实。

  4)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读完之后,发现作者一路都是在追寻“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