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1000字
杜威是美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对教育的本质和含义的诠释可以用三句话来概况,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当然,杜威最被大家推崇的还是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给当时的美国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今天我们的国家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老师们谈起现在有些学生,感觉他们对生活很茫然,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向上的追求,很是知足常乐。究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衣食无忧,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也就失去了动力,尤其是有些家长甚至不愿意孩子辛苦努力,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给孩子美好的未来,何必让一个小孩子吃苦呢?“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去年暑期热映的电影《抓娃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且不论最终结局的褒贬不一,假设小主人公没有经历父母设定的人生,而是按照原本的样子顺其自然的成长,真的很难想像他还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也不知那样的他会有怎样的梦想呢?第二可能就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挥舞下,一些教师似乎是只为考而教,一些学生似乎也是只为考而学,而教教考考学学似乎像一个个机器,失去了兴趣,直奔名利目的而去,又有何喜欢而言,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本质和目的。
杜威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且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陪读妈妈说,孩子在国外上小学,有一天的一项作业是和家长共同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各个部门调查盖一个房子需要哪些手续,再去市场统计一下预算成本,并画出你将要设计的房子(不一定是专业图纸哦),还要有工期安排。妈妈说这些她都不知道,如果不去和孩子亲身实践,体会不到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当然,孩子更开心,他知道了他曾经认为根本不可能是他可以了解的东西。记得儿子小时候带他去过郑州的点点梦想城,虽然那里的孩子们都知道这些仅仅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警察、消防员、考古专家等等,但是听听整个梦想城里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活动中的欢声笑语,看着他们跑来跑去,有模有样地体验着自己向往的职业,我觉得教育就应该在生活里融入、融合、升华!
杜威认为“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是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它应该真实且实用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生命的每个过程。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即生活,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如何落到实处才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更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