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读后感800字
如何定义精彩的人生?仅是一帧帧记录着光辉岁月的浮光掠影的照片吗?还是有如傲然耸立永垂不朽的山峰?如果是,那山峰之下又是什么岩石,闪耀着怎样的光泽?
翻开《国之脊梁》,阅读着华罗庚的百年人生,我心中逐渐有了答案。
1926年,江苏常州。一间阴暗狭窄的小杂货铺中,一个青年蜷缩在柜台前,借着几缕消瘦的阳光正潜心研究着高中数学课程,专注到连顾客进门都没有发觉。此时此刻,他,16岁的华罗庚,正进行着他的“一五计划”——利用五年时间自学完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他的背影,让我想到了陈景润,想到了丘成桐,想到了苏步青。随着一个个数学天赋怪像宝藏一样被发掘出来,我们发现他们身上不约而同地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基因指导着的冲动,与历经岁月冲刷依旧鲜亮的热情,而这些可贵的品质,赋予了他们常人没有的毅力去完成常人所不能的事。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这是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写下的《致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的一部分,爱国之情,可见一斑。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只有将个人的生命融入集体的事业中,才能凸显出价值,发挥出力量。他的事迹,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极权的含义,在班上组建了一个微型法西斯政党。结果,只用了三天,学生们便完全放弃了个人的欲望与享受,带着疯狂的热情投身到集体的事业中。与集体性质无关,这可见集体的力量之伟大。我也要尝试肩负使命投身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中,续写人生的华章。
揆诸当下,许多优秀的留学生没有责任心意识,爱国精神,在物质享受与名誉头衔的洪流中立不住脚,迷失自我,以至沦为外国人的工具。这值得我们反思。在这个物质至上,理想褪色的时代,爱国精神尤为重要,秉持爱国精神,感受事业的崇高伟大,做一个大写的人,应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道路漫长,唯有热忱方可抵达,荆棘丛生,肩负责任方可跨越。
感谢《国之脊梁》,为我辈青年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向着更高峰不懈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