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后感900字
翻开《红岩》的扉页,那些在白色恐怖下依然挺立的身影便跃然纸上。许云峰面对酷刑时的坚毅,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从容,成岗在敌人面前的不屈——这些形象不只是文学人物,更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象征。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红岩》所传递的精神力量,恰如黑夜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红岩》中的英雄群像展现了信仰的惊人力量。当许云峰说“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是多么无用的威胁”时,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生命的精神追求。这种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转化为面对酷刑时的咬牙坚持,转化为狱中秘密学习的执着,转化为就义前对同志的最后嘱托。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但同样需要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的坚定信仰。每个人的岗位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场,教师的讲台、工人的车间、科研人员的实验室,都可以成为践行信仰的阵地。
红岩精神中最为动人的是那份“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小说中那些年轻的革命者明知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却依然前赴后继。这种精神在当代转化为无数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地攻关核心技术,转化为边疆卫士在极端环境中的默默坚守,转化为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的精益求精。民族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由无数这样的微小奉献累积而成的壮阔史诗。
红岩烈士们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新知、追求进步,这种自我革新的精神对当代人尤为重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当我们看到华为员工在制裁下夜以继日攻克芯片难题,看到航天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却已实现月球采样返回,我们看到的正是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在各自领域不断突破自我,推动民族整体进步。
合上《红岩》,那些炽热的文字依然在心中燃烧。红岩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需要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或许我们的贡献只是沧海一粟,但正是这无数的一粟汇聚成推动民族前进的磅礴力量。
让我们以红岩精神为镜,在日常工作中坚守信仰,在平凡岗位上勇于担当,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自我更新,共同点亮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万千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