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26 15:01:56.0读后感516

  “徐老师,我为什么要记住这个公式呢?”当学生娃仰着小脸蛋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一脸生气地说:“你说为什么呀?不记住公式,你怎么做题呀?又想考试不及格吗?”孩子低下了头,灰溜溜地回到座位上,张开小嘴巴,读背公式。看起来很听话的样子,我知道孩子的心里仍然不舒服,因为他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可是,孩子,你知道吗?老师对自己的答案也不满意,但究竟是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你们。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教给你们的知识哪些是对你们来说有用的,有价值的。我该教给你们什么知识呢?直到忙乱的五月,我参加市级思政课录制比赛,我武汉参加省级卓越班主任培养对象遴选答辩,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六一大家唱”节目,等等。每天抽出一小时来阅读,一小时写作,断断续续读完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弗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书中说: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由此来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的预测,并且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也就是说“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培养学习者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正如1983年9月,邓小平爷爷说: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的“三个面向”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具有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导向性,为随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到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育要为孩子终身幸福奠基,这就要求教育的目的落脚到为孩子的个人生活、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做准备。

  但是的,我们的传统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三大问题:第一过分关注学业成就,也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种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是过分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换句话说,他们不强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可是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信息,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已知的知识,已验证的事实和已经确认的法则。第三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然后作者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真是一个釜底抽薪的问题。反观我们当前课改、课堂,过分关注课改形式,反而忽视了课改本质、目的。

  “那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换一种问法,“我应该教给你什么知识呢?”除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之外,我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书中说:真正的学习在于让值得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要做到这点,应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构筑立体式教学模型。“点”--基于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线”--选取每个学科中包含的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面”--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我一遍又一遍的琢磨着这几句话的意思,理解地如此艰涩,但其实就是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学习即运用,把理解和思考用起来;学习即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学习即兴趣,全局性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学习即融会贯通,所有的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掩卷沉思,可能我暂时改变的东西不多,但我会积极地行动起来,改变,从自己开始!因为我知道我该教给你们什么知识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