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11-15 14:51:50.0读后感486

  初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真的有些难度,因为本身对历史、对音乐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兴趣都不大。随着阅读的深入,李先生所要表达出来的“美”,我便逐渐有了感觉。于是便开始了再次的阅读,那种自远古图腾扑面而来的美便如画卷般展现而出。

  “有意味的形式”是李先生在第一章节“龙飞凤舞”的第三个篇章中提出的,我感觉这是对“远古图腾”与“原始歌舞”这一阶段的一个最有意味的总结。无论是鱼纹、鸟纹的变化,还是蛇身人面、人面鸟身的呈现,都是有“意味”的,这“意味”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之美,而且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之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李先生说,“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美便是在这样的形式与内涵相得益章的过程中显现而出。

  于是,“青铜饕餮”时代的“狞厉”便也是美的,因为这是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的标志,“巫史文化”也是在这样的“狞厉”中开始了,而巫史文化的发展让巫职的巫师走向了政治的舞台,“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实实践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所以,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有成为美,因为“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美的历程
  “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正是在这样意识想象开始的过程中,汉字也发展了起来,个人感觉这与巫史成为精神领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文明的进步,“如火烈烈”的蛮野恐怖慢慢地便成为过去,但这种代表着社会时代精神的美便记录在了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

  文明的历程推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历史的车轮进入了“先秦”这个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孔子、庄子学派产生,儒道互补的中国思想基本线索也由此开始,“理性精神”是各派的共同倾向,阅读这个时期的资料便有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澎湃之感。

  赋比兴,诗雅颂,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也引领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委婉而悠长的深厚意味,至今仍然感染人、激励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怎样的一种高举远慕式的“飘逸”,又有着怎样的激荡人心的情怀?而这样的情怀显现出来的建筑艺术便更具特色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园林建筑彰显出的正是那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追求,虽然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但那种已然入骨的情怀已经让建筑有了浪漫的意味。

  于是,楚汉阶段便有了浪漫之美,“屈骚传统”,楚辞汉赋,有磅礴的“气势”之美,也有着独特的“古拙”之美;进入魏晋时代,李先生首先提到的便是“人”,人的觉醒,预示着文学及审美的更进一步,“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便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而自曹丕时代开始的“文的自觉”更是标志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神清气朗的艺术之美的开启,阮籍、陶潜两人所代表的“超然事外,平淡冲和”“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即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进入唐代历史,也便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样的肆意是与当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紧密相联的,因为对外门户的打开,因为人民生活的安逸,造就出的便是这样一种让人向往的盛唐之美。

  图腾之美、文字之美、建筑之美,与其说这是一段美的历程,个人感觉这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书中,李先生还提及了山水画,宋元山水意境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意,那种“四时之景不同也”“朝暮之变者不同也”的细腻,不露情感思想,却感其情感思想。随着历史变迁,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走向了“有我之境”,“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有景有致,也有了情有了感。

  有了情有了感,渐次便有了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李先生说“这是一条合乎规律性通道的全程。”因为朝代的更迭,不同的政策背景下便有了不同的意味。正如李先生在文末所言:“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