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跟着名师教阅读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2-10-02 21:16:14.0读后感826

  阅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在语文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会阅读,更要会教阅读。当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一味地灌输、讲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法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基,探寻更为有效、高质的阅读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跟着名师教阅读》这本书中收录了研究专家、教学名师关于阅读教学的代表性论文,从阅读教学教材、设计、文体、学生等方面为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答疑解惑,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改进。

  在阅读教学的根本中深耕

  书中说道:“有子认为做人做事都应抓住根本,抓住了根本,做人之道,做事之道自然就有了。”做人有根本,“孝悌”二字不可忘,阅读也有根本,阅读教学亦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厚积,方能薄发,“厚积为本”是阅读的根本;“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如果没有思考,就没有疑问,也就不会有所进步,这是“思维为本”,便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正因为阅读教学需要唤醒人的思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所突破,有所深入。书中对于阅读教学的根本的描述,仿佛为我的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阅读教学要有所突破,就要让学生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感。

  跟着名师寻找阅读策略的意义和方法

  书中这样说道:“当我们挖空心思将一篇课文讲解透彻,一味地追求对一篇文章的内容、结构的讲解时,我们便陷入了“教课文”的误区。赵镜中教授曾提出“教课文”还是“教阅读”的追问,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生字新词的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成为了教课文的固有模式。”这样的努力都是在为“教课文”赋能,而想要让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就要借由“教课文”来“教阅读”,也就是帮助学生在读懂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习得一些阅读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跟着名师教阅读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统编教材便关注到了“阅读策略”的教与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年级专门安排一个“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那么,我们在教学“策略单元”时,就要在教知识、教表达等的基础上留出更多时间完成“策略”的教学。当然,在统编教材各年级的其他单元也有也阅读策略的体现。如统编教材注重“整合”这一阅读策略,从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留心观察”开始,“整合”这一策略由难到易贯穿在各个年级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语文教师们,教阅读并不仅仅是教课文,能敏锐地把握阅读策略,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阅读策略是学生为了达到某个阅读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巧,那么,策略如何内化为学生能掌握并运用的方法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策略时教给学生更具体的方法。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策略为例,“预测”是策略,那么要交给学生的具体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根据插图和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将预测的结果写在文章旁边或便利贴上,将依据画出来”便是“预测”的技巧。很多老师也会疑惑,在哪里去寻找“阅读策略”的方法呢?我们可以从“课文导语、课文旁批、课后问题”以及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中寻找、整合。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借助旁批习得阅读策略,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借助旁批,学会预测

  1.出示第一处旁批,是看了题目产生的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指名说说该预测的依据

  相机出示:依据阅读经验预测

  2.出示第二处旁批,是看了课文中的插图产生的预测: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指名说说该预测的依据

  相机出示:依据插图预测

  人们掌握任何技巧或者方法都需要反复锻炼、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阅读策略也如此。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已知的部分,要学会迁移,由此及彼,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还是以“预测”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完整的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这篇课文学到了基本的预测方法,在后面的几篇课文里就可以运用到这些方法。我们不仅要在单元内反复练习,更要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从单篇到整本书。

  跟着名师寻找古诗文的解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统编教材古诗文内容丰富,且力图构建“让学生竭尽全力去阅读”的编排意图,同时,学生的理解力还不能支撑他们去深入领会意蕴丰富的古诗文。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无非是朗读——理解意思——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已远落伍。所以,怎样指导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也成了老师们面临的难题。

  如何教好古诗文,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能正确解读其意蕴,不能完全依赖参考书,不然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显得呆板,没有活力,也会使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丧失兴趣。教师要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不仅仅是字词的理解,更是对诗文中意象的理解。如:鸿雁一般象征思乡、信使;菊花代表着高洁的品质......这里的鸿雁和菊花就是意象。当我们理解了诗文中的意象,就能透过一草一木看到诗文背后隐藏的一颦一笑,诗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清晰起来。其次,要关注诗文后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故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如果仅仅把它当作写景诗来讲解,那就失去了这首诗的厚重感,当我们了解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就会有不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也会发现,不同诗词有时却有着共同之处,同一体裁的诗词也会有不同之处,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又会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不同的道路。如三年级下册《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其异同。解读诗文的方法有很多,书中告诉我们,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努力发现诗文中的细微之处。

  教师又如何把自己的解读转化成学生在活动的感悟呢?朗读进入故事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老师一般会从音准、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指导朗读,如果把学生带入故事背后的故事中,那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当他们了解到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时的作品时,“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中两个“独”字他们便也会加重。故事的魅力便是帮助学生建立画面,身临其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尝试跳出对单篇诗文的精雕细琢,通过多篇文章的组合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比较、联系、思考,让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跟着名师教阅读》这本书中还阐述了许许多多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设计和策略,只有自己真正去实践,去创新,才能真正打破传统的束缚,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找到方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