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当你跨进学校的大门,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人的事业。请记住,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
每当捧起《给教师的建议》,我就会觉得——真正伟大的书籍,总是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即使在AI盛行的今天,读着书中的文字,感受着作者对教育的赤诚,我们仍然会对人的教育充满信心。
读《给教师的建议》,会察觉教育理想的不可或缺。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幸福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会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忙碌于日常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记得刚成为教师时,我在新教师培训时,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愿做蜡烛,蜡烛的光总是在下降,而教师的眼中的光应该随着脚下的路一般只是向上走。”
如何向上?我想起曾经实习时遇到的指导老师,五十岁还捧着《儿童心理学》做笔记,晨光里她镜片后的目光亮得像星子。她总说:“每个孩子都是未拆封的礼物。”她会带着学生们满校园去捡树叶做书签,只因为她看见学生小林课本里掉出一片叶脉标本,深褐色的纹路像幅微型地图。此后,她的班级更是有了"自然角日记"。小林在第一篇里写:“今天发现蒲公英的绒毛球,被风吹散时像会飞的星星。”当他站在讲台上念这段文字时,阳光正斜斜切过窗台,在他颤动的睫毛上洒下金粉。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幸福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般的标准化培养,而是蹲下来,看见每个孩子心底藏着的宇宙。
我会谨记,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读《给教师的建议》,会沉思教师发展的幸福所在。
“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独一无二、天赋禀性各不相同的世界。”教师的幸福,究其根本,源自于见证、参与孩子心灵的成长、灵魂的拔擢。
还记得2022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跟岗学校学生的信。让我意外的是,这是我第一年教的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学生内向、敏感,与我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他在信中却写满了我与他的点点滴滴:第一次教他写字,第一次陪他劳动,第一次给他添饭的细节和“老师,您给我添饭时总问够不够……”“老师,我现在又有一个好朋友了!”低年级孩子稚嫩的语言虽细碎,却让我感到富足。信的后半部分,是他遇到的困难和成长中的烦恼。读完这封信时,夜已深,华灯渐暗,但我却倍感幸福,提笔回信,为他一一作答。
原来教师的幸福,藏在那些“无用”的小事里:是帮孩子系好散开的鞋带时,他耳尖泛起的红晕;是分享自己的童年糗事,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是陪孩子找丢失的橡皮擦,是蹲下来和他们一起看蚂蚁搬家……这些瞬间,像碎钻般镶嵌在岁月的褶皱里,当我们轻轻擦拭,便能看见属于教育者的星空。
我会懂得,如果选择了教师,便只顾风雨兼程。
读《给教师的建议》,会找到学生成长的最终方向。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阅读这本书后,我对用语文培养怎样的学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个人的素养,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语文文化的重任,有着属于语文人的独特素养。语文老师应当成为一本活的教材,学生从我们身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对不同语文要素的深刻体验。我想,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片沃土,允许杂草与鲜花共生,允许露珠与星光同辉。那么,何以让学生获得这些体验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镇西老师说:“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是有温度的教育思想。”
还记得初来明道,当看到小小蓉塘,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四季的蓉塘,有最生动的成长隐喻。春天看花草萌芽,夏天观百花绽放,秋天拾落叶做标本,冬天盼池水破冰。就像班上的孩子:有的像早开的迎春花,开学就能崭露头角;有的如迟放的桂花,要等到深秋才散发芬芳。
清晨,当我从蓉塘旁走过,进入教室,看到曾经对写作痛苦的学生在《观察日记》这样写到:“蓉塘边,如果有柳絮飞过该多好,那就为花草鱼虫都下了一场雪……”夕阳漫过蓉塘,小乌龟爬上岩石。放学的孩子忽然问:“老师,小乌龟是在春天里迷路吗?”却又不等我回答,就跳着离开。风掠过水面,惊起几只红蜻蜓,翅膀拍打的声音里,我忽然明白,原来,教育是一场浪漫的邂逅,我们与孩子在时光的河流里,彼此映照,情弦共振。
我会坚信,教育是共同生长,学生的成长也会推动教师的成长。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教育的真谛:不是塑造,而是守护;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追赶时间,而是在“万古长空”里,看见“一朝风月”的奇美。在教育的道路上,无论是做一个教育理想的追求者,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者,亦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真正值得我们期待的是——与孩子们一起过健康、道德、智慧的明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