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09-19 14:22:07.0读后感477

  前几天,有一个学生来找我,他告诉我,想要转班。我仔细的询问原因,他告诉我,班主任老师批评他,语言带有侮辱性,他觉得自尊受到了极大伤害。我安慰了他几句。告诉他,等我了解一下情况,让他第二天来找我。孩子很听话的走了。

  孩子走后,我陷入思考:这位同学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中年教师,上课认真,热爱学生,教学成绩突出,同事们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这样一位老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事情的真相如何?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还是班主任身上?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让孩子安心的学习呢?正好是大课间活动时间,我带着疑问去找了孩子的班主任,了解事情原委。

  一提到这位孩子,班主任立即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述孩子的情况:开学两周,迟到几次;上课时丢盹不听讲;检查所学的知识总是一问三不知……一下子说了很多情况。总之,孩子有了转班的想法主要原因是班主任管理过于严格。我委婉的提到批评孩子时使用语言的情况,班主任告诉我,这是个“问题”学生,在批评时有时确实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通过交流,我了解清楚了孩子的基本情况、转班原因。我还同时询问了班主任,这个孩子有什么优点等。一番了解,我心中已经有了对策。同时和班主任也商议了解决办法。
重读陶行知
  处理这件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处理打架事件的故事给了我帮助和启发。“四颗糖”、“四句话”:你比我准时,你很尊重我,你有正义感,你已经认错。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第二天,这位同学如约而至。当然我也事先准备了四颗糖。一见面,我就给了他一颗糖,告诉他:“你是个很守信的孩子,按照要求按时来找我。”孩子面对我给的糖,有点受宠若惊,可能是第一次遇到老师给他糖这样的事情。我接着说:“我已经向班主任了解了你的情况,开学两周,你就迟到了好几次,但是今天你很准时,因为你的准时,再奖励你一颗糖。”孩子带着一种惊喜的表情接住了糖。我接着问他:“你觉得你的班主任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吗?”他告诉我:“太严格了,我有点受不了。”我继续追问:“你觉得严格的老师好,还是不严格的老师好?”“当然是严格的老师好,我只是不习惯他的管教方式。”我又拿出一颗糖:“你的认识很到位,说明你是一位明事理的孩子,也有上进心,再奖励你一颗糖。”孩子犹豫不决的拿上了糖,思考了片刻,他告诉我:“老师,我决定不转班了,老师严格是为了我们,我一定努力改正错误,好好学习。”我给他鼓掌,并告诉他:“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改正错误的勇气,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和老师好好交流,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再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接住了糖,说了句“一定会的”,给我鞠躬,然后转身走了。

  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我觉得“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或许你不知道孩子有多大,其实他已经是一位高二学生;或许你会惊讶,面对高中生,给几粒糖就会解决问题吗?或许你会有疑问,面对高中生,用这样的方法是不是太幼稚了。其实不然,从我们的成长经历来看,不管是儿童、青年还是成年人,哪个人会拒绝对他的赏识和夸奖呢。千万别小瞧一颗糖的“威力”,因为这背后是是对孩子的赏识,是对孩子的爱,是对教育的情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其中爱满天下就蕴含了对学生的赏识教育。

  这件事也让我思考。我校学生学科知识基础差,底子薄,面对高中难度突然加大的课程,表现出的就是课听不懂、成绩低、缺乏上进心。有老师就形容教学:麻袋上绣花儿——底子太差。老师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还会有进步吗?其实,多点赏识教育,或许会引导孩子们找到自信,努力学习,突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改变自己,从改变自我开始,从而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让人常读常新。其教育思想到今天仍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引领着无数的教师践行成长。在阅读中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中践行教育思想。用“赏识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培养他们阳光、乐观、健康的心态,引导他们一路高歌追求生活的美好,这或许就是一位教师的最大最美的心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