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4000字

admin2022-08-14 16:00:11.0读后感626

  最初在幼儿园里看到这本书时,感兴趣的是书名,“不教的教育”,是指家长不用管教,孩子就能自动学好吗?带着这种好奇和期待,在借书薄上签下名字,把书带回了家。但是一直陷于疲于应付家庭和工作的琐碎,并没有细读之,一直到这个暑假,借助班主任工作室每天的“书海荡舟,心泉自由”读书打卡活动的督促,终于啃读完了这本书。

  通过整本书阅读,我发现本书的要点不在于普及那些育儿常识,而主要关注教育背后家长的心态和与之关联的行为。如果心态不好,就很难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出现高度控制、放任溺爱、包办代替等类型的不良教养模式,这都与“不教的”精神相违背。“不教”不等于放弃,也不等于少作为和不作为,而是强调教育中家长“主动的无为”,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家长带着关注和关怀的态度,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命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既包含必要的育儿知识储备,更包括家长心态的调节——自我成长,这一点我在阅读中尤其获益。

  本书共三编,第一编“有为无为——现实与应用”直指刺激新手父母的焦虑源,囊括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节点,从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谈起,结合翔实的案例逐层剖析,让育儿新手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理论纠葛中解脱出来,看到教育其实很简单。父母坚持做一个爱的守护神就足够了,好比“麦田里的守望者”,既不妨碍孩子天性的发挥,但在该出手时则又快又准。第三编“开心国学——历史与沿革”则从传统教育的目标入手,从易、儒、道三家思想去印证无为和不教的教育。而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编“让爱流动——成长与升华”。这一部分从孩子的视角和心理出发,告诉家长怎样理解和倾听孩子,怎样包容和爱护孩子,认真读完,才发现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很多人大多时候是“爱而不对”,需要纠正认知和做法。

  (一)请相信你的孩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熟睡的脸,憧憬着他的未来。你希望他将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记得在一次业务培训活动中,老师和我们做了一个互动:请你把你对孩子的希望写下来,任何方面都可以,但是只能写五个。好,看着这5个词,仿佛它们已经成为现实。好好感受这美好的感觉。现在,拿起你的笔,删掉一个词。删掉这个词,就好像你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它,不会再拥有。想一想这是什么感觉……然后再删掉一个,把节奏放慢一点儿,好好思量一下……再删掉一个……直到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词。记住,每删掉一个,就好像你的孩子会损失掉那个方面,永远不会再拥有。你的手里只剩下最后一个词了。剩下的是什么?你删掉的顺序又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你最在意的是什么了吗?请你再想一想,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做的事情,主要是围绕你刚才的选择吗?恐怕有很多人都会迷失在各种“比较”和“期望”中吧?
不教的教育
  请你一定要相信,孩子是具有强大生命能量的人,听从生命的指引,他会走向成功和幸福,教育只给他创造必要的条件,但不要造成外在的干扰。只有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成功。

  一个小幼儿是多么爱“学习”啊,他不停地把一切手能够到的东西往嘴里塞,好感受一下这是什么东西;他竭力挣扎着从你的怀里挣脱下地,摇摇晃晃地走,跌倒了又爬起来,百折不挠;他几十遍上百遍地做一件事,毫不倦怠,神情专注地像个小科学家……他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从不会吃饭到会吃饭……经历了多少艰难,要是一个成人处于这样一种“无能”的状态,早就崩溃了,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兴趣盎然地不停地“学习”。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奇、爱学习的,而且不屈不挠。长大了依然爱学习的孩子,是因为顺应了他的天性,长大了不爱学习的,是因为天性受到阻碍,而不是人们认为的,即爱学习的孩子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不鞭策就会懒惰就会学坏。

  当孩子长大,是什么让他慢慢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你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这是大人在耳边“利诱”;“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这是在“威胁”;“你看隔壁的某某某,他每次考试都……”这是激发好胜心;“你这次考试虽然有进步,但是和最好的同学还是差距很大”这叫“永不停顿”……孩子学习的动机完全外化,从“我要学习”变成“要我学习”,而被要求的学习,总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

  真正到达某个领域巅峰的大师,都是受内在兴趣,或者生命本原动力的驱使,而不是名利或者其他外在的目标。昆虫学家法布尔趴在小虫子面前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那些小东西,却一丝一毫不觉得辛苦;国学大师陈寅恪五十多岁了还学习一种死去的语言,乐此不疲。如果他们因为外在的目标,或者过于关注结果,根本无法这样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请你一定要相信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就好像让西瓜长成西瓜的样子,让苹果长成苹果的样子;是花儿,春天一到自然绽放;是鸟儿,羽翼丰满自然飞翔……给孩子爱和宽松的环境,让他生命的机制自己发挥作用。孩子就像一颗生命的种子,包含向善和完善的力量,作为家长,我们只管给它阳光、雨露、施肥,而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如果是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内在的兴趣出发,享受行走的过程,不苛求最终的结果,他会感觉幸福,并会获得成功。

  请接纳你的孩子

  全然的接纳一个人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接纳他人,意味着对自己的接纳,意味着放下心中所有的条条框框,意味着处理过自己内心所有的沟沟壑壑……不过,也正是因为难做到,所以才是父母再认识自己和修炼自己的机会。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就要爱他现在的样子,而不是要改变他。当你认为“你应该变成什么样”的时候,你爱的是这个人吗?不是,你爱的是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他。你的潜台词是:你变成……样,我才真的爱你!所以,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全然的接纳。

  父母只有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才会得到最大的安全感和自由。这好像很难做到,你可能会问:难道孩子任性,调皮捣蛋,不想上学……全都要接纳他?是的。因为他此时此刻的表现都是有他的理由和历史渊源,你只有接纳他,给他宽松的环境,才能让他慢慢长回他原来的样子!

  就像一棵小树出于某种原因,长歪了。这时候,该怎样把它正过来?是从相反的方向拉它吗?不是,是给它一个宽松的环境,小树没有了外在的压力,慢慢就会自己长直!你只有接纳他,你才能真正走入他的心灵世界,和他建立一个心灵共同体,最终唤起他自身改变的力量。

  清楚孩子的特点,认同他的个性,由着他的天赋和秉性去引导发展,而不是强制教育和扭曲,是理智父母最好的做法。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一棵苹果树,父母可不要想着结出一个大西瓜,更不要想着结出的苹果超越大西瓜。要知道,苹果的价值与西瓜的价值是一样的,是否得到重视取决于它的品尝者和需求者。所以,把欣赏的目光落到孩子真正的特点上于人于己都是乐事。不仅要理解认可孩子的个性特点,还要在个性特点的成长期中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无论我们的孩子是株高大的凤凰木,还是一株羸弱的小碧草,他们都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爱去呵护,去灌溉,不需要任何条件!

  (三)请不要和孩子较劲

  有一天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的时候,他非要带一个比较大的变形恐龙玩具,我说不能带,老师会没收的,然后宝宝就在门口哇哇大哭。我突然就想到了书中的“请不要发生能量的固着”这个观点,于是没有训斥,直接带着他下楼了。一路上边走边聊天,没再提玩具的事。谁知快到幼儿园门口时,宝宝自己停下和我商量:妈妈,你把我的玩具带回家吧,放学了我再玩。我当时特意夸了一句:牛牛真棒,这么快就想明白了!试想在门口时如果我强制性夺走玩具,那孩子有可能这一天都陷在难过的情绪里走不出来。所以,请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较上劲。

  所谓“能量的固着”,是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家长采取强制手段或者态度激烈的进行限制干涉,互相较劲,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能量全被这些你不同意的事情吸引,哪还有精力做别的事情?比如孩子吃糖,是不是你越不让他吃他越想吃?你试试买两盒放开了其实也就那样,说不定他吃两天看你不管,吃腻了,忽然就不喜欢了。其实孩子的能量是流动的,只要一件事满足了,他就不用永远惦记着它,即使是孩子最爱吃的糖也是如此。到底让他喝一罐可乐弊端更大,还是让他一辈子惦记可乐弊端更大?一旦发生能量固着,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他把精力花在这里,用在建设性的事情上的能量就少了,当环境不再约束他的时候,他会加倍寻求满足,你能时时盯着他,盯他一辈子吗?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发生能量的固着!顺其自然,当曲则曲,当直则直,才是最重要的育儿之道。

  如果发生能量的固着怎么办?——放手。撤掉强拉孩子的外力,让他的内在机制自己起作用,他的不满足得到了补偿,就不会总在这件事上打转了。也许会出一阵子乱,但是只要你坚持,相信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柳暗花明。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人的成长过程是这么艰难,孩子的心理远比想像中复杂,为人父母责任重大。都说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也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事实上等孩子真正长大了才发现,在教育上还是有太多的遗憾。可惜这个世界上只有走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天下没有后悔药。所以,伴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也要成长自己,孩子其实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照见自身的问题,让我们成长自己。只有提升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成长变成一种自动自发的过程。智慧不是教出来,而是自己生发出来的,因此,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的教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