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汪正贵教育从何处出发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3-01-27 20:42:33.0读后感1071

  这是我重读汪正贵校长写的《教育从何处出发》,这本书是作者从教几十年来上下求索的结晶,从根本上回答了如何不忘教育初心的问题,还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教育的未来方向,同时娓娓道来提醒我们,哪里有教育的暗流和管理的陷阱。反复研读,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一些问题思考的长度,当然从中也自然看到了他思想的宽度、深度和厚度,可作为经典,反复研读。

  教育从何外出发?书中明确指出:教育应从儿童的本性出发,为人的美好生活服务,这是教育的信条。儿童的本性有哪些呢?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然具有创造性。“儿童为完成人生第一步,即从一无所知到掌握基本原则,付出了巨大努力。儿童是如此接近生活的前沿。他为行动而行动,他就是这样去创造,不为人所知,也无法回忆。”但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从儿童诞生之初,就会以爱的名义,要求儿童这里不能碰,那里不能摸,生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我们按自己的逻辑而不是按儿童的逻辑来对待儿童,这是我们常见的教育问题之一。我们以功利的目标扼杀孩子的梦想,以过度的溺爱扼杀孩子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以过度的教学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乃到创造力。一句话,成人以爱的名义扼杀儿童的未来,却不断指责教育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蒙台梭利严肃地警示人们:成人应该成为儿童的被告。
教育从何处出发
  儿童的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破坏,一种是建设。建设与破坏都是儿童行为的本性,都能使儿童满足获得权力的意志。破坏比较容易,建设却显得困难。儿童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沙子上用沙子堆建各种造型的沙堆时,会有冲动去破坏别人的成果,这是他内心破坏性的一面。若成人引导他自己也堆一个沙堆,引导他内心建设性的一面,让他体验建设的快乐,他就会形成保护和珍惜自己乃至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所以罗素说:“由于经历了建设的快乐,而催生了诸多美德的嫩芽。”教育的职责应始终着眼于培养学生内心建设性的一面,充分挖掘和发扬学生某些方面的优势,让他感受到建设的快乐,然后逐渐重新调整和建构自己的行为。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质是自由教育思想。卢梭认为:人的教育过程就是走向自由的过程,即从自然自由走向社会自由,最后达到道德自由。自然自由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状态的自由,社会自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依据社会法则,通过自我克服形成的一种外在的自由,道德自由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自由,是人性本身完善的结果。教育要顺应自然,即顺应人的天性。

  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但自由是有限度的,当你行使自由的权利时,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权利,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自由的权利。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自由,让人更好的行使自由。

  自由与自律是紧密联系的。自律是通往自由与自主的桥梁——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你有多自律,就可能有多自主。自律不是从他律中习得的,靠外在的控制力量使学生养成遵从规则的行为习惯,这只是暂时的假象。自律必须是通过内在力量的激发才能真正实现并得以长久维持。只有将学生内心中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力量激发出来,将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激发出来,才能通过自我约束,长久坚持。要学生自律,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行动,而不是控制和训练学生的习惯。学生明白他所做的事情,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这就是自主性的内在建构,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虽然我们能把一个人关在教养所,却不能迫使他悔过。”

  自律是自主的前提,自主是教育的目的。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建构;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自主教育。自主是一种能力,要培养。自主意味着责任。自我选择、自主规划、自我管理的背后,是对责任感的培养。选择是一种衡量,是一种价值判断,学生在选择中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实现可能性的过程,即受教育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培育和实现儿童的可能性。教育的全部假设都是建立在儿童的可能性和可教性的基石之上,教育者如果没有这个最基本的信仰,教育就无从谈起。正是相信儿童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可能性,相信这种丰富的可能性需要教育来转变成现实,教育才具有必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听过很多父母、老师说:某某孩子真是无可救药了。因为不再相信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他们变得沮丧、抱怨,从而失去耐心,迷失了教育的初衷。

  人与动物比较,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幼崽生下来不久就可以站立,甚至能够主动觅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成年动物的基本技能,迅速长大。但也仅此而已,下一代具备的技能和上一代相比,几乎没有多少进步。但人类的婴幼儿特别脆弱,如果没有母亲的悉心照料,几乎不能存活。且儿童的成长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但他的可能性却不可限量。但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儿童期被人为地压缩,让孩子过早地起跑和加速,儿童的可能性过早地丧失在教育的功利、短视和浮躁中,却可能在后半程难以突破与领先。教育的成功,不是看谁跑得早,而是看谁跑得久,跑得远,跑得轻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