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2-23 18:09:31.0读后感443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每学习到阳明心学,学生就会陷入困惑当中,他们觉得心学有些难以理解又虚无缥缈。为此,我拜读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细细体悟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进行阐释。《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记载了他的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此书以语录的形式阐述了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在海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产生善恶的源头,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心的支配。关于人的本性善还是恶的问题,王阳明做了这样的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人心本无善恶之分,人之所以会做出善恶之事,是因为受到了意念的影响。一个大家认为的好人可能由于一念之差做了坏事,一个大家认为的坏人也可能在一念之间做出好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论。良知人人都有,哪怕是十恶不赦的人,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人的意识提高自我修养,规范人的行为。在不断了解王阳明的心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不管是王阳明自身年少立志成圣贤的志向,还是保家卫国的担当,亦或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都值得我去学习、探究和实践。
传习录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作为一名教师,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放在首位的,这也就是要求老师们率先垂范,不断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追求真、善、美。这个引导学生的过程不正是让学生们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过程吗?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立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来就是对为人师者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遵守并传承下去。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们可以通过自己或他人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要培养的人,首先要是有德之人,在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这个工作贯穿于学生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之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乐观旷达的内心,纯真美好的心灵,感知幸福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阳明先生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因为只有心是健康的,才能成人成才。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老师们也能用到心学的理论。班级管理是个细致且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班级事务千头万绪,十分庞杂;另一方面也因为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老师们时常会发现,在做学生工作时会出现反复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上学时常迟到,通过老师们语重心长的劝说,可能暂时迟到的频率会降低,但过几天可能又会出现迟到的现象。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上课不认真听课的问题也是大多数老师会遇到的问题,老师们批评教育一下,可能会有所好转,但是后面仍然会出现反复。结合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我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复现象,除了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关键的是受到他内心意念的影响,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内心的支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老师们要发自内心地和学生进行沟通,用真心换取真心。要尊重学生,真情共情,让学生被理解、被接纳。要对其进行长期的沟通和疏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濡染、浸润和撼动。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真的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