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12-03 16:55:52.0读后感306

  伏尔泰的自由

  他是自由的,他们为法国的知识界赋予了意义,他们是法国的骄傲和法国人民的仰慕——甚至包括高傲在上的国王。但又因其过于自由与先进的本质、抨击王朝的内质,被王宫反复的丢弃又捡起。

  当时的欧洲简直亲如一家,他们在地理位置上相似又相近,文化也有着几乎固定的起源,和平稳定的国界往往无重兵把守,像是一个大家族的院子,而启蒙思想家们往往就是这个庞大集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他们所引领的思想,是时代最新鲜的血液。伏尔泰们永远是年轻的,他们总是昂首挺胸,风华正茂,他们的作品受到所有人的认可,能让王室贵族感动得热泪盈眶、宴请送别,亦能为大革命填备火药。

  人民的“自由”,人民群众的“力量”

  思想对于人民群众的影响极其巨大,因为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更能体会作品的内容,也更能共享其中的情感。他们总是在受苦——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主体。一代又一代的朝代更替,这也许看上去更像是高层统治者之间的话剧,而与之无关更多人只在台下观看,等待一个宣告胜利一方的结果。但不要忘记,是谁创造了那些道具和舞台,是谁在为贵族的高档生活提供劳动——永远是人民,这个占国家人数最多的角色。所以他们更有发言权,他们有资格愤怒,更有资格向往自由和平等,他们才最有力量。如同干枯的草垛,或广阔的平原——只需要一点星火,就可以迸发出滔天的能量。
带一本书去巴黎
  但也许是人性,一个人一旦被放到了集体中,若没有正确合理的引导,其理智就会大幅降低。在所谓“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个夜晚,杀死那个典狱长的,是一位厨师。然而只是一位厨师。这却让我不得理解——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愤怒?为什么可以这么轻易甚至随便的剥夺一个生命?他是否有背负这个生命的觉悟?他是否明白自己斗争的意义?我想历史已经不会回答我这种自作多情的问题了,至于那个平凡的厨师,在往后的余生是否会有冲动的后悔和后怕,可能也无法得知了。

  图王室的文明,下层的野蛮

  “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罗兰夫人临行前的悲叹,首先体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罪人”的所思所想,其次也更明晰了当时“王室的文明”和“下层的野蛮”。

  王后在走上断头台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立即习惯性地轻轻向他道歉;路易十六站在断头台下,最后一句话是:“但愿我的血,能够成为法国人民福祉的凝结剂。他不曾想到,他当年自己设计的断头台的斜切刃,砍下的头颅中竟有一个属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夫妇的儿子在十岁的年纪,死在大革命的牢里。

  人人都热爱那些自由的思想家的作品,也包括王朝贵族,他甚至在助推这个潮流,表面颁布禁书的法令,又暗自崇拜向往于其先进文明,在困惑和时而的激动和不解中自掘坟墓。任由他人愤怒的火焰燃遍全身,也不会再对那群乌合之众说些什么。

  迂回荡漾,蔓延今日依稀可见

  那场多数人的暴政提醒我们,自由永远是相对的自由,民主也必须是真正有利于人民的民主。

  我想起,这些年以来,在香港发生的一次次社会暴力事件,让人看清了所谓和平示威的真面目。暴力冲击、打压立法会和围堵大楼、用毒性化学粉末、汽油弹等危险工具攻击警察,肆意打砸私人财物,破坏公共设施。蓄意瘫痪地铁、机场等公共交通,在机场辱骂攻击旅客,甚至连病人、孕妇和儿童都不放过……示威者的极端暴力行为,破坏性不断加剧,这般践踏法治的暴行,却被粉饰为和平示威。

  相反,警方依法治法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当行为,却被污蔑为“武力镇压”,如此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怎能不天怒人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