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上一节高阶阅读课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11-30 17:45:50.0读后感476

  新课标颁布以来老师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莫过于“高效课堂”“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大情境、大任务下的语文教学”等,于是,一直以来也有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怎样的课堂为高效课堂?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如何落地?新课标的颁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哪些变化信息?

  当手捧着工作室的共读书目——《上一节高阶阅读课——特级教师闫学经典课例》时,似乎慢慢的拨开了心中的一团迷雾,翻开书页从闫老师的自序中就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我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高处,像攀爬一节又一节的阶梯,因为最美的风景在高处,在远方。帮助学生不断到达新高度的欢欣。这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孩子日日求新,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保持昂扬的生命姿态。”闫学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她把这样的课堂称为“高阶课堂”,把这样的阅读称为“高阶阅读”,把这样的思维称为“高阶思维”。

  通过阅读《上一节高阶阅读课》,我从闫老师的课例中明白了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高阶思维水平是怎样在课堂中慢慢地生长起来的。

上一节高阶阅读课  提升品味,培养高阶思维

  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经典文本材料,抓住这些经典材料的核心元素展开教学,就可以有效提升阅读品味,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如闫老师在执教《忆江南》中的一声声追问,“江南真是那么好吗?”结合前面的铺垫,学生即便是没有白居易的人生体验,他们也照样觉出了作者心中的江南到底在何处?继而闫老师抓住文本中诗人对江南的印象,继续追问“对于白居易来说,江南仅仅是一个地方吗?”借助补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江南”的内涵与外延,觉出了梦的回忆与想象,此时,色彩明艳的江南已经转入心灵的映射。经过过反复的诵读闫老师最后带领学生而有感而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时候学生的诵读,已经不仅仅是诵读了;教师已经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江南”的意趣。同时体会到了诗歌表面的太平图景下蕴含的不安,以及对命运的审思。这节诗歌鉴赏讨论的着力点在于指向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逐渐形成。

  多维阅读,培养高阶思维

  闫老师在带领学生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学生从严监生临死前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头,以及三次摇头,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讽刺画面,感受到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超级吝啬鬼的想象。闫老师并没有在这里止步,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中关于严监生的章节,结合大学者金克木先生与严监生的隔空对话,就会发现其实严监生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也关心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他临死之前不肯放下的那两个手指头,计较的一茎灯草都具有一种悲剧性色彩。

  闫老师的语文课堂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处能感受到温暖的人文关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教学设计时闫老师考虑到对于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认识一个“丰满、有血有肉的鲁迅”有难度,于是,闫老师从“不能不说鲁迅”“周晔眼中的鲁迅”“别人眼中的鲁迅”“鲁迅留下的”等几个环节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眼中的鲁迅,又通过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藏克家的《有的人》感受鲁迅,最后引导学生从鲁迅作品中感受鲁迅精神,做到了人文合一,用鲁迅精神教鲁迅。激发学生认识鲁迅的好奇,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意义在于激发和唤醒。

  给学生创设一个场,帮学生寻一个切口

  闫老师的这两节作文课,都是在师生之间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当中,一步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诉真情,写真话,表达真思想。最后话说完了,作文也写成了,把写作文变成轻松而愉快的一件事。更要让学生多写多练,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阅读历历在目,掩卷回首,最大的感触是紧张的节奏和回味无穷的文字。一本崭新的书,此时已有阅卷之后的褶皱,“高效课堂”渐渐清晰起来,不禁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和充实感。闫老师的课题让孩子,让我们都陶醉其中,但是再羡慕那还是闫老师的课堂,我们要从中找到适合我们的方法,去尝试,去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法。

  行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愿在今后的日子里品茗悦卷,灵魂在墨香之中浸润而逐渐丰满,精神在文字之中沉淀而逐渐坚毅,生命在与高贵的灵魂交流中而获得魅力,携一缕馨香,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中走的更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