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9-24 15:24:48.0读后感546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论人的成长》,引导你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并鼓励你勇敢地去创造。作者是卡尔·罗杰斯。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那刻起,生命的初始意义便由此而起。之后成长中的一切经历都真实而又真诚地发生着。卡尔·罗杰斯所谓的“个人中心”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真实的自我认知开始的,不论你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

  认识自己是人生中的一个大命题。阅读中,我找到那个和我成长经历很相似的“我”。小时候,我因为怕被别人“发现不足”,所以“不愿意与人分享”,少年时代也“缺乏现在所重视的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沟通”。一直以来,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陪伴”,表现为很少主动参加学校外的活动,“浅表的人际接触”。是的,我自己感觉得到“独处”的感觉,时常能够感觉到内心有一个人与我对话一样。孤独中总是有些零星的想法促成一次又一次的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感觉到宁静的内心是成长的基础。这是一种向内的倾诉,是对真实的自我认知的关注。这是作者在引导读者如何做一个真实的人,且能够觉察到自我真实的感觉。

  认识自我很重要,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也很重要。阅读中,我寻找到真实的感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你-我的关系”真诚交往的愉悦。“我开始珍惜自己经历所展现的方方面面。我珍惜生气、温柔、羞愧……各种突然出现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反应。”……当我全部接受它们,我能变得更加真实;因此,我的行为会在当下的环境下更加合适。”“如果我能够引发一种真诚、真实以及理解的氛围,就会发生令人兴奋的事情。”
论人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与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和完善自我,由此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书中文字藏着对“真实”的意义的探究与引导。从教多年的我,像遇见一位智者朋友一样,真诚地倾听。在无声的状态下,唤醒了我内心似曾相识的印记。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是由很多因素影响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同得以增强,肯定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意识到当下的力量多么重要,每一次努力的积淀是构建起未来某一阶段价值意义的基础。所以,我珍惜曾经的犯错、曾经的失落、曾经的无助、曾经的所向披靡、曾经的雷厉风行,也珍惜现在的静默反省与积极勇敢乐观的态度。真实的感觉就是努力找到心里平静的状态,也要努力用真诚去建立与学生、同事、家长、家人的关系。

  真诚地面对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各尽其才,因材施教,真实地面对教育中的人与事。真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扬长避短、扬优展长,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教师拥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情怀,把“因材施教”当作境界去追求,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某一天一定会被自己的真诚所打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诚地充满欣赏地看待学生的成长。“我相信这是某种优秀的特质,也是最令我满意的特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着自我理解与个人变化的巨大潜力。面向全体,创设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着眼于学生个体完整的一生去看待当下的成长,尊重学生,引领他们建立自尊,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我时常用笔记录他们的成长,也带领他们记录自己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师生关系,在真诚、理解、尊重、相信的场域里期待着美好的发生。

  真诚地面对孩子。教师这种职业身份,很容易让自己的孩子产生没有“父母”的感觉。在家里面对孩子,我们只能是“父母”的角色,真诚地面对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自己思考”,每一点进步都请为孩子记录,及时为孩子的进步鼓掌,尊重孩子的自主行为,不控制孩子,像“欣赏落日”一样欣赏孩子,喜爱孩子,甚至充满敬畏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卡尔·罗杰斯告诉我们什么是“给予与接受爱”。“给予和接受爱——最美妙的感觉——也是对别人来说最能促进成长的——来自我对别人的喜爱,就如同我喜爱日落一样。人们和日落一样美妙,只要你让他们成为那样……我充满敬畏地看着日落。我没有尝试控制日落。当我能像欣赏日落那样欣赏我的同事、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的孙子们,我的自我感觉最好。”周国平说父母就是做孩子的“秘书”,在给予与接受中真诚地表达传递着爱。

  真诚地面对同事、家人、朋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用真诚的态度去寻找那个“重视和喜爱的人”以及“被某人重视和喜爱的人”。当然,当一切还没有做到很好的程度时,请做到“细心倾听”,努力去体会“有人倾听所带来的深度喜悦”,做更真实的自己——更加自由地给予和接受爱。当一个人内心深层的真诚遇到另外一个人的真诚时,这是非常珍贵的。

  这是一本推动人成长、拓展生命、拓展认知、拓展思维的书。作者始终在推动当代人去“相信”——相信未来更好、明天会更好。书中的最后,作者用十二条品质勾勒出“明天的人”的样子。“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未来不再是一个强加给我们的世界,而是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当一名教师阅读到关于“明天的人的品质”时,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是否会更加清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