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风声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11-29 19:40:12.0读后感494

  故事发生在1941年春夏之交:日伪时期。地点是中国江南名城杭州:西子湖畔。读到这里,我有点神情错乱,甚至微微诱发了我胃部不适。不知道是我对杭州和西湖的印象排斥,还是因为半年来萦绕不去的心理阴霾又发作了。事实上,在我落笔这些文字的时候又有了这种感觉。

  今年本是个收获的大年,不知道因为母亲有阵子生病的缘故,还是年初重重的工作变化带来的扭曲,抑或是挥之不去又避之不及的瘟疫。多少间,有些苦闷。也有遇阴则阴、愈阳胜阳的规律作祟吧,好多事儿难办了许多,准确的说应该是结果不如我意。当然也有进步的地方,一方面与部分人利益交织的没那么厉害了,更能目视黑白,有那么些大浪退去,孰裸孰衣的意思。而立之年,又被岁月和市场上了一课。有些祸水和杂事也不想多沾染,任随而去。说不贪恋是假,时间一长也就没心思了。但是时常想起还会心堵一会儿。另外一方面我又重新拾起了读书的习惯,这应该是我继前两年拾起跑步之后,最让我受益的事儿了。既有探寻的需求,也有排泄的需要,缓解了暂时的焦虑和失志。于是就有了对《风声》的阅读。
风声
  《风声》之好,超出了我的既有想象。

  几年来断断续续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有些对人名和剧情认知的底子,读原著前觉得应该很轻松,一度都有不想下单的念头。在读《东风》的过程中应证了这个预言和提前代入的情绪。故事如愿在情报传递成功的结局里谢幕,画里的莫尔斯电码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谍战隐秘而厚重的色彩。肥源龙川在客栈现场的惶恐惊愕,李宁玉的睿智和大无畏,故事很正,也符合时下的价值观和大多数人的思维逻辑。但是这多少不通透,可能是提前看了电影和电视剧的缘故。

  《西风》的阅读显然超出了我的预期,甚至粉碎了我之前对这部作品积累的所有认知。“青藤,紫竹,鸟语;老人,暮年,世外”,故事在顾小梦的回忆里开始丰满起来,准确的说,我认为是李宁玉更加丰富了起来。抛去顾小梦的身世背景不谈,我们跳到结局。到底是谁传递了情报,其实在当时并不重要,甚至对于李宁玉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无数个情报传递后、积累后、应用后塑造的新社会,重要的是老潘和顾小梦们这些活下来的人,简直意义非凡,岁月越长越非凡。

  东风引发西风。用顾小梦的描述,当时那种情况下,肥源不可能把李宁玉的尸体运送出去。抓人时间在即,没有多余的心思和精力。也就不存在后面老潘看到的画以及密码。潘教授在潘老的追悼会上讲,这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相信眼泪。不相信眼泪自然也就没有李宁玉对顾小梦的打动。回归而言,无非就是技术还是情感谁取胜的问题。在大孤独和大绝望之际,到底赢在哪方,都有合理之处,本身理性的最高境界就是理性的放弃理性,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寻求那不可能实现的小概率可能。尽管我倾向于顾小梦的说法。

  世间所有的故事都是故事发生后传承和描述的,当然也包括历史,历史是最大的时空故事。那么故事的回忆和复述一定是思想、感情、利益、人性、恐惧、荣耀云云博弈后的结果。这些之外,一定会有一种情,那就是对故事里那些真正慷慨赴死之人深沉的爱,发自情感底线的爱,来自人之初本心的爱。至于其他情节,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当初的努力和奉献,为幸存者或多或少带来的荣华,何尝不是一件善举。更何况这些事会萦绕他们的一生,直到耄耋,直到走到天上。

  小说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我对杭州和西湖的好感,也想有朝一日路过看看这个潜在的故事发生地,一山二月、二堤三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的景色,以及感受沉淀在这里西湖的呼吸和聚集的灵气。

  静风就是无风的意思。其实风总是有的,有空气流动就有风,只是当这种流动小到一定程度,我们感觉不到而已。人的直觉很有限,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感受不到,但它们就潜伏在我们身边,甚至比那些有目共睹的东西还要影响我们的身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