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08-29 13:25:15.0读后感253

  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余秋雨先生来说,一路走来,所谓的“路”,是藏书之路、人生之路,也是历史之路、文化之路。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自己的“苦旅”分成了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从莽莽黄沙的西北边塞,到蒙蒙烟雨的江南水乡;从领略千里之外北极的酷寒,到理解四海为家归属的温暖……然后他开始回忆,回忆他人生中那些与他相交集的疾苦的生命,那些支撑起文化的高贵的生命。

  一路走来,余秋雨先生在山水间拂开历史的烟尘,品味文化,解读世界。所谓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苦于文化的远去,苦于文人的逝去,是一个文明创造文化之苦,是我们留不住文化的无奈。

  在《道士塔》中,愚昧的王道士从外国人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就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珍贵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觉得洞窟中壁画昏暗便用石灰粗暴粉刷。多少年后,当中国学者只能屈辱地向国外博物馆购买胶卷进行敦煌研究的时候,当我们参观莫高窟看到那些被破坏的珍贵壁画的时候,难道不会像余秋雨一样道一声:“我好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在那个国将不国的混乱时代里,谁人在意边远的戈壁滩上混着黄沙泛黄的书页?谁又懂得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呢?
文化苦旅
  在《宁古塔》中,许多高高在上的政客官人,利用一些不正当的理由,极力打压那些屹立于时代潮头的文人志士,将他们革职、流放、甚至株连九族。那些自诩正义的官员们,除掉了那些抢风头的人,高兴了。可他们又哪会在意,那些在边远地区混合着风沙的哭泣声:是那些无辜文人们的哭泣声,是那些即将被这漫天黄沙悄悄湮灭的文化的哭泣声……

  不难看出,历史是易逝的,文化是易碎的。余秋雨先生,在这条文化苦旅的路上,一次又一次翻开这厚重而松脆的历史书,窥探其中种种莫可奈何。于是余秋雨先生开始带着我们追忆古人。像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消折后依然旷达从容,创作出了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像李冰,治水岷江,修建都江堰,千古不曾倒塌,做到人水合一,不惊不乱。这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水利工程,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铸造了另一座万里长城,这是民族的骄傲,世界的遗产。

  像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开眼看世界,打破了空间的阻隔,带出茶叶、丝绸、漆器等产品,引进宝石、玻璃等物品。他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融会贯通,让四方文明互相接纳,他足以称得上是促进文化交流发展的先行者。

  数不清的古人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发展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在文化的丰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久久仰望。

  而我在余秋雨先生华丽的辞藻之间行走,除了惊叹,除了震撼,更有反思:我们终将有成为“古人”的时候,不管名垂青史,还是庸庸无名,在面对一个民族的过去,当目睹文化正慢慢消逝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什么?难道就只能默然目送,回味文化之旅的苦吗?

  我想并不是。

  从了解开始,从学习开始,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然后将它发扬光大。只有真正的了解它,热爱它,一切苦旅才是值得的。

  仿佛在这个嬉闹的时代,强调“苦旅”,总是有些不合时宜。但就像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的:“我是一个握笔之人,握在风浪中,我尽量写的那么多,写的那么整齐”。我们都是历史、文化的握笔之人,让我们提着孤灯,逆苦旅而上,去发现那些闪着幽微亮光的文明,书写属于我们的文化新传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