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1-22 14:51:44.0读后感595

  儿子今年上高一,《论语》是高中新课标要求的必读课外书目之一。借着这个机会,我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接受中华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洗礼。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的古文阅读能力不强,但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翻译,我不仅读懂了每个篇章的意思,还领会到了儒家先贤孔子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孔子是“至圣先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为人、思想和智慧。《论语》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宋初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道出了《论语》这本书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重大作用。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看来,《论语》这本书已经超越时空和国界,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于我而言,重读《论语》,感触最深、收获最多的,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

  立德树人,我辈重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有人统计,《论语》20篇中,谈论“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9次。对于“仁”的具体内涵,虽然说孔子没有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尽管他对不同学生问“仁”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断定“仁”是道德修养,是众多品德的总称。也就是说,孔子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成为“君子”。时至今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和政府极力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想,这不仅是学校德育部门的事情,不仅是班主任的事情,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事情,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论语
  有教无类,铭记心中。《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对于来求学的人,不管他贫富、贵贱、智愚,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加以教诲。孔子的做法被后人评价为“伟大的创举”,因为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接受教育是贵族阶层的专利和特权,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的;而孔子收徒授学,开创私人讲学之先河,让学术平民化,让教育走向民间,让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虽然与孔子大不相同,但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有教无类”中的“类”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学生智商的高低、成绩的优劣、习惯的好坏、个性的差异等等。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有孔子那样一视同仁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包容他们的不足;然后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成绩论好坏,不偏爱所谓的好学生,不歧视所谓的后进生,不放弃“不可理喻”的差学生,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因材施教,力践于行。《论语•雍也》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对于资质中等以上的学生,老师可以告诉他比较高深的道理;对于资质中等以下的人,老师不可以告诉他比较高深的道理。有人拿这句话来批评孔子,说他自相矛盾,既然提出“有教无类”、众生平等,又何必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其实不然,因为“有教无类”是就教育理念而言,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就施教的内容而言,应该依据学生的才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就叫“因材施教”。我觉得,这是尊重个体差异的表现,也是尊重个体成长规律的明智之举。明代儒学大师王守仁说过:“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俄国的哲学家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以人的资质为依据,才具有真实的和伟大的意义。”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的共同遵循。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活生生的教育个体,我们更应该针对受教者的资质、兴趣、个性、习惯、接受能力、家庭等各方面的差异而给予适当恰切的指导。尊重个体差异,是教育的起点;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则是教育的原则。

  启发诱导,淡定从容。作为一名师者,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在《论语•述而》篇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作为教师,不是学生到了心想求通而没有通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是学生到了想说出来而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引发他。孔子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能够准确把握教育的契机,顺势开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不是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在《论语•先进》“侍坐”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没有达到孔老夫子的从容和淡定,时常表现出“急切”的情况,特别是遇到学生不能回答上来问题的时候,直接讲述的多,启发诱导的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诚如斯言,我要努力做一名好的教师,教导学生发现真理。

  经典是永不过时的,更是常读常新的。时至今日,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依然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普照中华大地;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依然是教育界的一座丰碑,供后人仰望。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普通老师,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努力为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