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02 16:06:39.0读后感307

  从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到现在,时间已经走过了很多年。在时光的流逝中,《我与地坛》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荏苒而减少,正如文学评论家陈福民所说的:“作为一部散文作品,《我与地坛》所取得的成就及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我与地坛》堪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它在各个阶层的读者那里都引发了强烈持久的震撼、回味与思考。”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曾几度教授过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也曾数度被文章中饱含的亲情所打动。在教材的这篇课文有关作家史铁生的介绍的注释部分,赫然写着散文集《我与地坛》的书名,不知怎的,这个书名让我颇感兴趣。幸运的是,我借今年暑假期间,终于有幸阅读了这本书,自感收获颇丰:往事如烟,风已清。

  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作家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悄然拉开了序幕:“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我渐渐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也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这地坛似乎成了“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预备好了”的所在,虽有野草荒藤,但因其空旷无边,仍可以支撑那时的史铁生去默坐和思想。于是史铁生每每带着本子和笔,去恣意勾画明净的文字,也可以用宽厚的手掌、温情的心灵,去体察这个世界。
我与地坛
  据说《我与地坛》这本书是作家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布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为明代建筑,正好在史铁生家附近。对于已下肢瘫痪要靠轮椅代步的史铁生,这清净、荒僻的园子便是他的机缘。从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中,我能读出这样的内容: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似乎就是一出出戏剧,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精彩。其实,从这些精彩的文字中,我总感觉到作家史铁生不禁思索着自己的境遇,还在思索着他人所受的悲欢。是的,人生是如此复杂又多姿,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索才行。

  就这样,随着阅读散文集《我与地坛》的深入,我慢慢地走进了地坛,渐渐地走入了史铁生的世界。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过。苦也好,痛也罢,无论怎样,都需要自己逐渐品尝,深切体会。还记得《我与地坛》中描述的一对常在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虽不知道他们曾经相伴过多少的日日夜夜,曾共同面对多少的风风雨雨,但我相信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在岁月的轮回中永不褪色!

  在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文字:“我希望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是的,这也提醒我们应该拥有可贵的梦想。这其实是一个简单又朴素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是啊!人生中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不平凡的一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但在忧伤中也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我相信,广大读者会在它的指引下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又复杂的一生。

  也许如何活?如何活出意义来?对身体残疾的成长中的史铁生来说,是很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也是作家史铁生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这些思索,在地坛中有所展开,也在地坛中有所完成。在我看来,《我与地坛》这部作品中,他不单是在思考个人的遭遇和命运,也在思考他的母亲、爱唱歌的小伙子、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姑娘等人乃至全人类的遭遇和命运。个人乃至全人类的遭遇和命运被反复叩问: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这些重要的思想命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表达。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这其实就是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吧!

  回忆过往,《我与地坛》中的那个曾经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记录自己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感恩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可以说,作家史铁生在地坛里的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也启发广大的读者朋友:幸福之门的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