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活着读后感4000字

admin2022-11-17 14:37:12.0读后感759

  一个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照射下来,落在绽放的海棠花上,风轻轻卷起窗前的白纱,缓缓地起起落落。我静静地坐在阳台,日光也婆娑地落在身上,我随手拿过余华的《活着》来看,这本书我之前看过一遍,有撕心裂肺的绝望,有平淡如水的欢愉,有举步维艰的痛苦,有超然于世的无奈……心头滋味杂陈。在这样一个午后时光,我又重温这本书,书本散发的墨香竟与阳光的温煦相呼应,似忘了时空,潜进了光阴,沉在字里行间让人有一种恍惚。也是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我随着“我”听福贵在树下讲述他的故事。然后又抽离着思索,回味,我的眼神和脑洞似在不停地切换,好像站在某一个位置,窥探了“福贵”的人生,随其唏嘘。

  这个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似乎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因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我不知道他的心情如何,脸上看不出悲恸,没有百感交集,痛哭流涕,也没有悲从中来,难以自抑,不是絮絮叨叨自己的意难平,而是有一种历尽劫难之后的释怀和淡然,但他又清晰地记着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跌宕的人生让他在记忆中不停地撕扯,泅渡,倒流,溯洄……

  福贵本是一个富家少爷,也是一个浪荡公子,吃喝嫖赌俱全,却在一夜之间败光祖辈积下的丰厚产业,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这变化真够戏剧性的,如从云端跌落在地,将这个浪荡子瞬间击醒,这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而接踵而至的是命运把他摁在地上不停地摩擦。先是他父亲被他气得抑郁摔下缸而亡,一家人家徒四壁,风雨飘摇,揣着仅有的两块银元为母亲抓药,却被抓去当壮丁,历经九死一生回了家,发现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病致哑,好在一家团聚,生活微露曙光,但命运还是多舛,后来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夫人输血而死,女儿后又因难产而死,妻子积劳成疾,得了软骨病,最后也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因工惨死在水泥夹板之中,就是留下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是因食豆而噎死,甚至他的朋友,比如老全被流弹击中而死,春生因受不了迫害而上吊,福贵一一见证了他们的死亡,人世间这一遭,福贵确实是来渡劫了,而世料难料,有无可把握的悲凉,却又只能向前走,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

  但整篇小说读来并不觉得有死亡气息弥漫,而是悲欢离合,阴晴不定;旦夕祸福,无可奈何,其中还不乏家人和乐、朋友相契、友邻朴实的温情,也有人性闪烁的美好。福贵的一生像是在大海猛浪里漂荡的一叶小舟,任其东西,无力把握,不可捉摸,但他就这么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绝望,面对这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命运,也只能忍着,活着,就像一叶小舟只有随着波涛起伏,他能做的只是让自己不沉没,漂浮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
活着
  余华的文字质朴而又寻常,理性而又冷漠,但冷静中有温情,客观中显真实。节奏控制得也很好,不紧不慢,很符合福贵在回忆中讲述的口吻和情绪,故事的发展峰回路转,却又一次又一次进入“山重水复”。在平实的讲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急剧变革的时代,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有时觉得诡异却又确实如此,荒诞而又真实存在,有历史的影子,也能找到时代的坐标,但这只是时间的轴线,而福贵要面对富贵,面对穷困,面对苦难,面对绝望,他要怎么活,也让我们去思索如何面对“活着”,或是说“怎样活着”,“活着的意义”等一系列的思考,思想也随文字在流淌。

  “活着”是一种生命状态,也是最基本的载体,这好像无数个0前面没有1,就是虚无,所以即便人生动荡,支离破碎,命运多舛,世事无常,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是很艰难,死反而是容易的,可任凭世间如何无情,他还是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所以福贵既没有疯癫,也没有寻短见,与一头牛垂暮,困顿也好,煎熬也罢,没有抱怨,没有仇恨。家产被龙二设计骗光,还是守信义如数还债;儿子有庆输血而亡,独自承受痛苦,用尽自己的体温温热儿子冰凉的身体,最后将其掩埋,不埋怨春生,还要瞒着她,照顾家珍情绪;就是苦根吃豆撑死后,也没有不想活,而是“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福贵不是故作坚强,也不是麻木乐观,更不是抗争命运的不公,就是为了单纯的“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福贵也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命,平常的生命该如何面对“活着”,不必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活着更是出乎本能,不需什么理由,余华在《自序》中也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并不是让现实决定我们怎样活,而应是我们自己决定应当怎样活。

  而究竟该怎样活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当然有的人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在绝望中彻底地崩溃,沉沦;而有的人饱受苦难,对生命也犹有敬畏,忍受生命赋予的幸福与困苦,责任和信念,在绝望中涅槃,超然。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在讲述“人生绝望的不存在”,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福贵一生痛苦,生离死别,厄运难消,总处在绝望的漩涡,只是他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之后,似一次又一次的淘洗,煅炼,让生命有了韧性,秉性也变得柔软纯净,谁不想高枕无忧,轻松自在?可活着就是去经历,只有历经尘世之苦,才明白人间如此。所以他才会不计功利买下那头行将被宰的老牛,与它一起走在余晖中,那是对世事经历之后的一种超然,对苦难困顿的释怀,更是对善恶荣辱的包容,用同情悲悯的心来看这个世界,他比谁都了解这头老牛的处境。他在夕阳归家的路上,在空旷的田野间用粗哑的嗓音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历经劫难,悟透了人生,又只是归于淡然,更有“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调侃和自鸣得意,身外所有物化的东西都不是他的一生所求,无欲才让心都变得澄清。但福贵也不是活得浑浑噩噩,或是得过且过,他依如往常过自己琐碎的生活,但心里却一直装着别人,那些离去的人因为有人缅怀也就延长了生命的长度。“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他对着一头牛说些不着头绪莫名其妙的言语,好生让人奇怪,而这也正是内心深藏着他所有的怀念和温情,才化为了日常的呢喃。我不知道月在中庭,夜深人静之时,福贵会不会倚在炕上望着窗外,想起一幕幕往事,想起一个个离他远去的人,会不会在深夜里颤抖,哭泣,崩溃。可日复一日的循环,福贵还是笑着活着,尽管他的心里有太多的苦楚,但他似乎也回归到了生命最初始的平凡,穿过深夜的黑迎来白昼的微熹,与自己和解,自愈,释怀,超然。

  其实人这一生,跌宕起伏,颠沛流离,但不管遇到多少苦难和困顿,不管生活有多失落绝望,我们还是要好好的活。谁都有绝望和崩溃的时候,可总是在一次次绝望之后一次次自愈。世间的无情,纵使再有情的人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可“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我们总会在一个人的时候痛哭,却又在许多人面前笑逐颜开,我们沉默温婉,不动声色,在绝望中坚守,在崩溃中自愈。

  有时人类的悲欢真的并不相通,也无法感同身受,别人能给的只是暂时的慰藉,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愈合。我见过路人在深夜的街头失声痛哭,难以自抑;也见过有人在医院里捶胸顿足,撕心裂肺;也见过有人一语不发,泪流满面,独自绝望……世间的众生相让人觉得“众生皆苦”。就说在当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也有那么多的苦难:疫情未散,战火频烧,飞机失事,灾祸不断……身在泥潭,历尽劫难,只有自渡,才能清朗脱离;只有自愈,才会重拾希望。我见过一个人在雨里,推着车,艰难往前;也见过一个人在车里放着音乐,抽着烟,黯然地出神;也见过深夜的河塘边,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垂钓……我们可能没那么坚强,但不至于沉沦而无法自拔,谁都在一边撕裂,一边自赎;一边绝望,一边自愈,用尽力气活着,活着。面对种种的苦难和不幸,体会过生的不易,才会熟谙其中的滋味,懂得了珍惜,学会了热爱,活着便是一种强劲有力证明,更是一种不可逾越的历练。所以有些人遇到挫折失败、困苦磨难就要死要活的,感觉多少有点矫情,我们翻山越岭,可能一生一事无成,也不必太多抱怨和失望,人生若觉无望,不妨看看福贵。

  文章最后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不知道是要召唤什么,难道是说生活就是人生的土地,每一个苦难和绝望都是生活必经的关卡,在一次又一次的渡过之后才能成长,人们的自愈能力让一边哭泣,一边也应该放声大笑。生活本多蹇,我们总得“向前看”,把苦难和绝望揉进光阴里细细咀嚼,咽下,消化……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压抑,但并不悲伤,福贵都不哭,他能超然地过活,我又为什么要感到绝望和痛哭,于是又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洗礼,似乎明白了更多,生而为人,活着才是一切的开始。绝望是一种情绪,而活着才是本来的状态,每个人“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世界似与我无关,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归于世界的充实与荒芜,在时空里进来又走出。

  我轻轻合上书,海棠花还苏醒着,向晚的微风徐徐的吹来,我抬起头看向窗外,西斜的阳光收敛起热烈的光芒,在青山边上渐渐消隐了霞光,天色还是清亮着。我想着“福贵福贵,无福无贵”,书名说是“活着”,可有那么多人“死了”,有一种反差的调侃,又有一种失落的无奈。我站起来伸了伸腰,轻轻一笑,却不知笑什么?是读完了一本书的满足,还是内心涤荡之后变得清朗而丰盈。细细地在回想书中的内容,而现实又将我从思索中抽离,我在恍惚间交织,又在暮色来临之前清醒。我站在阳台,看着楼下的花在暮春里飘落,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和无奈,但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和感动。蓦然想起最近听的一首歌《人间烟火》,里面歌词有唱“……人间一场烟火你曾盛开过,刻几人在心窝从此孤独活,江南花已凋落怎堪再斟酌,可怜良辰无多竟似无人说……”恰是暗合了许多难以言说却能击中心扉的表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