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1-14 15:13:21.0读后感399

  “让他害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讨厌他的人们身上散发的负能量。这个世界上竟然存在着如此深的恶意,他至今都不敢想象。”

  人的恶意究竟从何而来,人的恶意是有限度的吗?

  这是我读完以后想提的两个问题,虽然作者之问也许并不是这样。我想,作者对后者默默给予了否定回答,而提出了另一个让人深感无力的问题:恶意面前,如何抵挡善意的消散?

  01/善意的纵容

  “您看,进入社会后会遇上各种各样的烦恼和让人难受的事吧?把霸凌想成是提前演练就好了嘛。要是能扛过去,就算是孩子也能得到锻炼,不是吗?反正我是这样想的。最近大家太大惊小怪啦,不过就是霸凌而已嘛。”

  这是警官加贺后期走访搜证时,一位当时学校的长辈所说的话,也许正代表了一部分利益无关者对于校园霸凌所持的态度:所谓的look on the bright side,劝诫他人不必在意、息事宁人。然而,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啊。不是自己扛,说话就不用负责任了呗?不如扮一扮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和事佬。在文中,作者对这样的人应该也是持批判态度的,笔者认为属于作者建构的反面典型。

  02/于无声处听惊雷,于静默处听呻吟

  “但想想有些怪啊,霸凌者写的小说以被霸凌者的名义发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权力掌握在有话语权的人手里,这一点在《恶意》此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明野野口是中学时期霸凌日高的人,日高是后来不计前嫌接济他、想尽办法帮他图谋前程的恩人,野野口却不仅杀了日高,还企图把事实全盘颠倒、让日高成为世人心里下贱无耻的肮脏小人。野野口利用的无非就是自己活着的一张嘴,所谓的“事实全出自他口”。是啊,死人不能说话,只能任凭后世评说了。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此。
恶意
  当拥有话语权的人只手遮天、混淆是非,企图遮盖真相,被红布蒙住的眼睛又应当如何看见蓝天呢?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身处信息茧房中的我们,应当如何破除表象世界的干扰、去伪存真呢?

  在《恶意》一书中,加贺是真正做到了去伪存真的人。当警局里所有人都以为结案,舆论甚嚣尘上,公众纷纷根据“报道信息”“小道消息”以及“坊间传闻”等议论日高的低劣品行时,只有加贺始终坚持将真相一查到底、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最终意识到了故事的破绽,从而揭露了真相。

  但,我们都能成为加贺吗?

  03/无来由者,亦无限度

  “我也问了那个叫山冈的孩子施暴的原因,他说就是看前野不顺眼。我追问他为什么看对方不顺眼,但好像没什么缘由。他说,就是因为看不顺眼所以看不顺眼。”

  笔者认为,这是整本书最直白地揭示主旨的一句话了。恶意,也许没那么多理由、更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爱恨情仇,可能只是单纯地“看不顺眼”。然而具体到行为,此种没来由的恶意也相应地失去了限制。具体便能体现为校园霸凌,校霸们用各种肉体或精神的手段折磨无辜之人,有时为钱、为权、为色,有时只是单纯寻求变态的快感。

  从理论上讲,人不能自成一座孤岛,因此一个人既做不到绝对的善,也做不到绝对的恶。即使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世界级大恶人”,想必至少也会在内心某处对某人、某样事物存留一丝的柔情与善念。(比如希特勒对待他的sweet heart艾玛。)也就是说,对于霸凌者而言,他本人能给出的恶意一定是有限度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对于受霸凌者而言,他感受到的恶意是无限度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的是人类拥有的无限度的恶意。这样的感受,对于受霸凌者而言,如何不绝望,如何能反抗。

  “不害怕被逮捕,纵使拼上所剩无几的生命,也要贬损一个人的人品。我在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也许就像一位不知名读者的书评所写的,对野野口来说,“最大的恶意不是杀了你,而是毁了你”。

  04/被迫跟从者的原罪,如何救赎

  “一想到笼罩着你的罪恶感和自我嫌弃,连我这个局外人都感到心痛。你当时遭受的最恶劣的霸凌,就是被迫成为那次暴行的共犯吧。”

  有许多的霸凌者,一开始都是好孩子。他们也许是不堪霸凌团伙的长期威胁和压迫、仅仅想自己过上安生日子,于是就学习着强迫自己霸凌别人,渐渐习惯在这样的割裂与自我折磨中麻醉自己、苟且生活。

  读到这句话,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的王允。董卓逼迫王允连喝三杯同仁身上流下的血,对王允的精神折磨可谓比杀了他还难受,由此王允下跪求了自己的义女貂蝉,请她以美人之躯献身除贼(情节来源于电视版三国演义,没有考证过史实,仅作为一则坊间故事引用罢了)。王允受贼逼迫喝了同事的血,本质上也是在霸凌者压迫下无奈加入了霸凌团队。当然他最后成功除去了霸凌头子,但现实中更多的受压迫者,也许只能含泪咽下血酒,从此忍气吞声、行违心之事罢了。

  05/恶意之源的一个答案:偏见

  “哦,对了,再补充一句吧。从你和你母亲过去的言行中,可以感觉到你们对日高先生和周边地区的人抱有偏见。不过可以断定,无论是滋生丑陋偏见的根据,还是与你们持有同样偏见的人,在那片地区都未曾有过。”

  行文至此,作者其实还是秉持着一般人都会有的善意,给野野口的恶意揭示了来源——从小形成的偏见和嫉妒心,由此也为他的恶意圈定了限度而不至于太恐怖,也使故事更合情理。

  这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身上有多少对他人的恶意,是来源于偏见的呢?也许来源于一场背后的议论,也许来源于一次偶然的不良印象,也许只是一张网络流传的、未经解释的照片……

  好处容易忽略,偏见却难消除。也许多看一看、多反思自己、多用心感受一下,就能减少偏见的滋生呢?(写到这里笔者已经在认真反思了.jpg)

  06/恶意面前,如何抵挡善意的消散?

  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意想不到的反转。而我认为本书写的最好的地方不在于此,而在于加贺警官的老师身份,和他曾亲历的那件事的情节构建。

  加贺原本是初中老师。忽然发现自己班上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参与作弊,慢慢调查才发现学生受霸凌团伙威胁给他们抄答案,事后霸凌团伙把被老师发现的怒气全撒在了他身上,开始变本加厉地打骂侮辱。一次,临近考试了,霸凌团伙的头头生病请假。加贺说服了他的学生把自己的笔记详细复印一份给曾经欺负他的人,似乎恶霸一下子就被感化了,直到毕业似乎再也没有听说过他的学生被欺负。

  加贺非常欣慰,以为自己安排的感化成功了。然而,毕业前的宁静只是因为有老师的管束,毕业后的恶霸对他百般凌辱、更加肆无忌惮,导致这位优秀乖巧的学生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他动了杀机,宁肯自己成为杀人犯也要让恶霸被自己一刀毙命……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恶意面前,善意的感化有时是如此无力,连善意的存留都是如此艰难。

  那么,我们难道只能任凭善意的消散吗?

  不是的。

  这个答案也是通过加贺的选择来体现的。

  自这件事后,加贺放弃了教书,转而从事警察这一职业。我想,他是希望以更有力的方式,把校园霸凌真正从校园中驱逐出去,为善意留下一片更为广袤的净土,让恶意无处生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