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读后感1200字
在读完《认知觉醒》后,听周玲老师的建议,在微信读书里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
书中讲到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论,以下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知行合一,方为真知真会
书中写到“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我被这句话狠狠击中,这也成为我阅读过程中最深刻的感触。
就像书中所言,判断是不是知识,关键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接收者能否用它改变行为。
原来我们日常接触的海量信息,多数只是毫无价值的“噪音”,唯有能转化为行动、产生新结果的,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认知。过去我总沉迷于囤积书单、收藏干货,以为记住理论、划下重点就是学会了,却从未想过,那些没有转化为行动的信息,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符号。
在我的阅读中,我尝试用书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在我的学习中,读完一本书后,想想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能在我的生活中给我哪些指引,能让我怎样改变自己,更加热爱生活。

二、转变学习方法,方可事半功倍
我们要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避免单纯追求知识数量,而是注重深度思考和知识关联。例如,通过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等方法,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融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多写反思日记后,能更清晰地发现知识误区,提升思维深度。
这让我明白,学习的核心从不是“输入多少”,而是“输出多少行动”,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的终极归宿。
书中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观点,是“与旧知识产生联系,新知识能学得更好”。这打破了我以往孤立学习的惯性,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搭建零散的“信息孤岛”,而是构建连贯的“知识网络”。
比如:我教学生认识“坐井观天”的“观”时,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观”的词义就是“看”“望”意思;“观”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特别像,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现”,像这样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了联系,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词义,也分析了字形,印象深刻,学习效果非常好!
这种“关联式学习”,让新知识不再是无根之木,而是能扎根于旧知识的土壤中,生长出更稳固的认知体系。
如果学生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与旧知识相关联的习惯,那更是受益匪浅。
三、以慢为快,方能举一反三
《好好学习》中“以慢为快”的观点令人豁然开朗。它并非提倡拖延,而是强调扎根核心知识,通过深度理解实现真正的高效。急于求成只会浮于表面,唯有放慢节奏吃透本质,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北宋科学家沈括幼时观察桃花,不满足于“春开秋落”的常识,放慢脚步追查花期差异的原因,最终在《梦溪笔谈》中留下科学论断。
如今孩子学习语文,与其刷题百道,不如放慢速度精读课文,吃透生字词、疏通单元要素、弄懂句式结构与文章主旨,反而能更快提升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
“慢”是积累的过程,“快”是厚积的结果。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学习,更能指导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沉淀自我。
提倡将精力聚焦于关键问题,深入理解核心概念,而非盲目追求速度。比如我自己阅读就不再只追求数量了,更多地关注读完书后给我最大的感触以及能带给我的改变方面。这种心态调整有助于打破思维局限,提升学习效率。
《好好学习》提醒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成为知识的“收藏家”,而是成为行动的“实践者”;不是追求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未来,希望以“改变行动”为标尺筛选知识,以“关联旧知”为路径吸收知识,以“以慢为快”为方法学习知识,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改变自己的力量,在知行合一中真正实现成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