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活着》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11-11 16:46:48.0读后感1

  “我很想写一部《活着》这样的小说,是因为一直想写一个中国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关系,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的命运很值得去写。”余华在谈及《活着》的创作初衷时如是说。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1998年7月,《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在20世纪中国动荡历史背景下的坎坷一生。徐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因沉迷赌博败光家产,从富家少爷沦为贫苦农民。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展开,福贵的人生不断遭受打击。他的父亲因家道中落气死,母亲在贫困中病逝,妻子家珍虽不离不弃,却也在艰难生活中积劳成疾。福贵的儿女也相继遭遇不幸: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在分娩时难产去世,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最后连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在经历了亲人一个个离去的巨大悲痛后,福贵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尽管命运残酷,福贵始终坚韧地活着,在苦难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深刻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活着
  余华老师的笔墨,质朴,冷淡,内敛,平静,没有过多的辞藻,却把主人公徐福贵悲惨的命运和时代的瘢痕,毫不掩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初读《活着》,一个接一个的悲剧,就像一记记铁锤砸在我的背上,把我砸得头晕目眩,无法呼吸。人活着,就必然会有苦难。徐福贵在面对7个亲人的相继离世,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反而在失去中明白了活着的真谛,一人一牛,相伴相依。我佩服着福贵在面对坎坷命运时的豁达,但那份豁达,是人生给予他的。他的人生犹如过山车一般,拉着他不断前行:面对赌桌上一张张签字画押单据时的害怕,父亲被气死、媳妇被接走时的悔恨,战场上子弹在耳边呼啸时的胆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肝肠寸断般的心痛……是不是生命的长河走到尽头,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生命便没有了意义?福贵的答案,藏在他历经沧桑的眼神里。他的豁达,从不是天生的从容,而是无数次苦难淬炼后的沉淀。书中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所以我们不歌颂苦难,也不赞扬苦难,因为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值得敬畏的是在苦难中不愿沉沦的灵魂。福贵的活着,不是对苦难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坚守。他让我们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正是“活着”最本真的意义。

  谈及书名时,余华提出:“活着”的力量不在于进攻,而在于忍受。怯懦并非懦弱,而是人性中的一种美德。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产生恐惧,才会怯懦。这种看似消极的特质,实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基因。人应当保持适度的恐惧感、敬畏感和怯懦感,这是生存智慧的体现。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二十世纪的中国,战争、动乱、饥荒、政治运动,让无数如福贵般的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沉浮。他们是时代的亲历者,也是苦难的承受者,却从未放弃对生的渴望。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奴隶,因战火而妻离子散,因贫穷而流离失所,因政治而遭受厄运……但我看到,如福贵般千千万万个平凡普通的人们,他们的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跌宕起伏时,仍然满怀期待地向阳而生,仍然选择了活着,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苦难的反抗,对虚无的反抗。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青年,我们未曾经历那样的动荡与浩劫,却同样会遭遇人生的风雨。学业的挫折、工作的压力、情感的失意、生活的困顿,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苦难”。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是生活的常态,逃避无用,唯有直面。时间的慈悲,不在于抹去苦难的痕迹,而在于让我们在历经沧桑后,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