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1800字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本周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研读,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读懂一本著作,需要从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辨式阅读,不仅要从名著中读出经典和思考,更要从中汲取改变思维方式、形成自我思想的力量。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被称为“近代教育学之父”。他六十多年的短暂人生历程,虽几经磨难困顿,却著书立作不辍。《普通教育学》一书中论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儿童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等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标到当今教育中的现实意义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立德树人
  “教育的任务是社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这应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教育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学习教育学、以教育本质去实施和发展教育的灵魂追问。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都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天才,但人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大德、公德、私德”之总称;“树人”中的“人”指完整的人、大写的人、站立着的人,总之,立德树人实质就是“立育人之德、育有德之人”,这是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儿童管理论:权威与爱——新型师生关系
  《普通教育学》第一编第一章论述了“儿童管理”,可见儿童管理之于教育目的达成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主要的管理方法包括:“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这其中的有些方法实际上现在仍在沿用,只不过对于惩罚等管理已列为师德红线,是要严格把握尺度的。但“权威与爱”的方式应该对现在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影响和启示意义。不论是课堂有效性的达成还是德育工作的成效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基础,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平等的关爱每一个学生,以高尚师德和渊博学识为指引,以儿童视角和教育情怀为依托,将教书育人作为事业去追求,一切的管理才只是手段,并终将通过智慧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终身成长。
  三、教学论: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全面发展
  首先,赫尔巴特认为,要把知识学习和道德培养有机结合。学生必须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坚强的行为意志,形成思想范围。他所提出的教育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他还根据不同兴趣的分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如审美的兴趣对应文学、音乐、绘画等,这也正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开齐开足课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遥相呼应。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使教学活动形成为一个明确、有机联系和规范化的程序,提供了一切教学活动都可以参照的模式和雏形。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无论是几段模式,无论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改革,其主线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一贯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四阶段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本身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探索课堂的实效性。
  四、德育论:五种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论: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是从“个人的理性判断、完善的意志力”上升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我不禁想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再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促进全面发展、筑牢精神支柱的大教育观。我们应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坚持育人先立德、培根铸魂,培养有用人才,共建和谐社会。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让我们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奋发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站在名著和巨人的肩膀上怀揣教育梦想,我们终将为教育强国梦贡献自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