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读后感1800字
全书共有四卷,为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卷一主要讲述了苏轼的出身,家人,应试,婚配,以及和家人进京履职等内容。卷二主要讲述了苏轼考取功名后履职的内容,着重讲述了王安石变法这场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的内容与朝廷官员,皇帝的关系,以及王安石本人的想法和行为以及性格特征,以及变法对国家百姓的影响,对苏轼仕途的影响。卷三主要讲述了苏轼沉浮的仕途,以及在不同地方任职时的作为,培养的爱好,与朋友、官员、皇室的往来。卷四主要讲述了苏轼受朝廷小人当政时的不断贬谪,以及对此的态度和人生末期的心态。
读书心得:
首先,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描绘苏轼,他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一,苏轼讲民主精神,没有阶级身份等关系的束缚,他与各行各业的人均有往来,不将权势看得太重,与农夫讨论麦苗的合理种法,与帝王,大臣交往同时也与酒师、药师、农妇来往,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可与君王高堂谈论治理国家大事,亦可与农夫,难民,各色人交往,席地而坐。

二,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苏轼极具正义感和充满人间的大爱精神。苏轼在江苏时想在太湖地区买一块农田安居,朋友滕元发劝他住在太湖左岸宜兴,他找到了一块美地,付了五百缗钱,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钱,但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在村中散步经过一家时听到里面的老妇人在哭泣,一询问,发现是因为老妇人的败家儿子将其一百多年的家产卖给了别人,迫使她搬出去,而这栋房子就是苏轼所买的那栋,苏轼一听立刻当面烧掉契约,并找来她儿子,让他请回老妇人,而那五百缗也并未收取。或许有人觉得愚蠢,但这也许正是苏轼的宽宏厚道。除此之外,他给武昌太守写信,指责当地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面对密州多饥年,民多弃子,他自发成立了一个救儿会,给与贫困的孕妇以金钱、食物、衣裳。给人扇子题字帮助其卖得更多价钱等等。苏轼以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为幸福之事。他把一切都看作是平等的,书中写道“他祈求上苍降福,祈求农名粮食满仓,祈求海上风平浪静。乡间空气清洁,农民可以常保健康,五谷丰登,林太太能有酒赊给他喝。最后为一切朋友祈福,愿大家享福气,寿命长。”他为所有人祈福,带着温和的人性,充满善意。
三,苏轼能够真诚勇敢充满智慧地面对一切困难,悠然自得,达观似乎是他的代名词,正如《定风波》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有一种超然的心态,能够在他人匆匆回去时徐徐而行,因此,面对流放岭南,他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并广交朋友,发明美食,成为酒的鉴赏家,试验者。在杭州时面对问题总能有毅力有想法解决,在清理杭州城的运河淤泥时,将海水从别处流入茂山运河,在钱塘江南部建水闸等等措施巧妙的解决淤泥问题,以及后面居民供水问题和“浮山岛”问题都很好的解决了,有诸多巧思在他身上。同时也正因为有正直,他在官场上时面对小人的诋毁,无数的纷争,他只想回归安静,远离,觉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暗的山谷,要逃出去,当他终于远离高堂外出任职时,老臣文彦博告诫他少写诗,因为小人们常常在诗中纠错,但苏轼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呢。”豁达的心态由此可见。
四,虽然受到王安石变法影响甚大,但他并没有躲得远远的就不理睬,在后来他仍尽力改变王安石变法留下的后遗症,力争废除青苗法,主张广开言路,言论自由,希望读书人用头脑来思考,主张倾听其他人的声音,而非被一类人,一党人牵着走,认为太后只能见到那十几个人,而十几个人的声音并不能代表所有百姓的声音。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为国家选拔真人才,爱护读书人。苏轼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他的坦直无畏得罪了许多人,但他并不理会。
以上总体来说,苏轼真正地为人民着想,为国家着想。如同文中所写到“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爱护,同情,理解百姓,无论是到太白峰的道士庙上为民求雨,还是在杭州时的清理淤泥,防止水草肆虐,亦或是在海南岛管理不懂道理的黎民等等,都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满。作为臣子,他忠贞,练达,虽然一直在沉浮,但初心未变,仍心系国家,改革国家吏治,为了官场政治清明,主张限制高官亲戚子女入朝。为国家选拔优秀的读书人,爱护读书人。他乐观豁达的态度,正气凛然的品质,宽宏一切的格局,悲悯天下的同情心,让后人不得不尊敬这位伟大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