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10-11 16:05:18.0读后感3

  窗外的蝉鸣已经聒噪了整整一周,我窝在客厅的藤椅里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茶几上还放着早上没喝完的柠檬水,杯壁上的水珠顺着杯身往下淌,像极了班里乐乐上周因为积木被挪动而掉的眼泪。

  书里有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我心里:“儿童的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暑假前的最后一个月,乐乐每天都要把教室门口的换鞋凳擦三遍,有小朋友踩上去系鞋带,他就会尖叫着把人推开。我当时只觉得这孩子太固执,甚至私下跟同事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带”。直到今天读到“洁癖是儿童对自身完美的追求”,后背突然一阵发烫——那些被我粗暴制止的行为里,藏着多少我没读懂的成长密码?

  记得朵朵总爱反复摸小朋友的耳垂,有次把新来的转学生摸哭了,我拉开她时,她委屈地说“软软的很舒服”。书中说“触觉敏感期的孩子通过触摸来认识世界”,这让我想起她妈妈说过朵朵从小就喜欢抱着毛绒玩具睡觉。如果当时我能像书里建议的那样,准备不同质地的布料让她触摸,或许就不会有那场哭闹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
  最让我唏嘘的是关于口腔敏感期的章节。“当成人阻止儿童用口探索时,儿童可能会出现咬人的行为。”这话让我想起壮壮,那个总爱咬铅笔头的小男孩。我曾没收过他五支铅笔,甚至在他又把积木塞进嘴里时打了他的手心。现在想来,那些被我粗暴打断的探索,会不会已经影响了他认知世界的方式?

  午后翻到“秩序敏感期”那页,突然听见楼下传来孩子的哭闹声。趴在窗台上看,原来是个小男孩因为妈妈把鞋放反了而发脾气。我忍不住笑了,想起班里孩子们每天午睡时雷打不动的仪式:必须把外套叠成长方形放在枕头左侧,袜子要塞进鞋子里。以前觉得这些规矩是孩子们在为难老师,现在才明白,那是他们在构建内心的秩序王国。

  暑假里整理班级档案时,发现四月份的观察记录里写着“图图故意把水彩倒在地上”。当时我认定这是破坏行为,让他罚站了十分钟。今天读到“空间敏感期的孩子通过倾倒来探索空间关系”,突然很想抱抱那个被我误解的小男孩。下学期开学,我要在美工区设个“探索角”,专门放些可以倾倒的容器和不同质地的材料,看看孩子们会创造出什么惊喜。

  书的最后一页被我折了角,上面写着:“教育的本质,是协助生命的成长。”这个暑假,我在阳台种了些向日葵,看着它们努力朝着阳光生长的样子,突然就懂了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就像这些花,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行把它们掰向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而是给它们足够的阳光和耐心,静待花开。

  下学期的计划已经在笔记本上写了三页:在建构区设置“秩序探索带”,在美工区准备触觉探索材料,每周五下午开设“探索时间”……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口袋里放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孩子们的敏感期表现。当然,我也知道不可能每次都判断准确,就像昨天给向日葵浇水时不小心浇多了,今天叶片就有点发黄。教育孩子和种花一样,都需要在试错中慢慢积累经验,不是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