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在人间读后感1600字
今天,终于读完了高尔基的《在人间》。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我的职业本能让我更加敏锐地好奇:在如此困境中,主人公阿廖沙究竟是如何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茁壮成长起来的?
阿廖沙的童年,布满荆棘。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也未得幸福,最终被生活折磨而死。这个可怜的孩子,只能寄宿在外公外婆家。
然而外公家,却是一个人情寡薄的是非之地。外公性格暴躁专横,两个舅舅贪婪自私,整日为家产争吵不休。在这个家里,冷漠是常态,互殴是家常便饭。
阿廖沙在这里见证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自私、暴力、欺骗和背叛。这种环境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但幸好,他还有外婆。
外婆是阿廖沙黑暗童年里唯一的光。她慈祥、宽容,有着博大胸怀,即使生活再艰难,也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怜悯的心。
每当阿廖沙遭受不公或委屈,外婆总会用她温暖的手臂拥抱他,用充满智慧的故事安抚他。在她的世界里,爱不是条件交换,而是无条件的给予。
正是外婆这份无条件的爱,让阿廖沙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有了善良的底色。就像淤泥中的莲花,根植于污浊却不被污染,因为有一缕阳光始终照耀——那阳光,就是外婆的爱。
十一岁那年,阿廖沙被迫步入社会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当伙计、在绘图师家当学徒、在轮船上洗碗、在圣像作坊工作,最后在舅舅家的工地当了三年监工。这些经历让他尝尽人间冷暖——侮辱、愚弄、毒打和陷害如影随形。
但幸运的是,在这段艰难旅程中,阿廖沙也遇见了一些"贵人"。
"善良号"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打开了阿廖沙阅读的大门;那位优雅的裁缝妻子,让他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被称作"马尔戈皇后"的美丽租客,则让他懂得了欣赏美好。这些人的出现,就像黑夜中的点点星光,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在他们的影响和推动下,阅读,成为了阿廖沙的精神避难所。在无数个寒冷孤独的夜晚,书籍给了他心灵的净化和安慰。
通过阅读,他知道了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崇高的理想。书籍滋养了他的灵魂,让他在物质贫困中获得了精神的富足。
还有锅炉工雅科夫和木匠奥西普,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滋养着阿廖沙的成长。
雅科夫虽然酗酒,但在他清醒时,总会给阿廖沙讲述自己在伏尔加河上航行的见闻。那些关于广阔世界的故事,像一扇扇窗户,让困顿中的少年看到了远方的光亮。
而智慧的老人奥西普,则像一位朴素的人生导师,他用工匠的智慧告诉阿廖沙:"生活就像盖房子,要一层一层来,急不得。"这些平凡而深刻的道理,成为阿廖沙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中,阿廖沙目睹了太多人生的戏剧性转折。特别是雅科夫舅舅的遭遇,让他深刻体会到命运的无常。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舅舅,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走向毁灭。
这样的悲剧让阿廖沙明白,如果不想被环境吞噬,就必须主动寻找出路。
阿廖沙最终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上大学,找出路!这个决定背后,是一个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就像黑暗中破土而出的幼苗,凭着本能向有光的地方生长。
回顾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予他的爱、包容和接纳开始。有爱的滋养,即便在污浊的世界里,依然能保持内心的纯净,生出向上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当下许多父母的焦虑:"我家孩子受环境影响,也开始自残、抑郁……这些都会传染的!"
但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作为父母,能带给孩子光、爱和温暖,就像故事中的外婆对待阿廖沙那样,那么即使孩子历经无数苦痛,都能保守自己的那份纯真和向上的力量。
外婆的爱,在阿廖沙心中种下了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这火种照亮了他的童年,温暖了他的少年,最终引领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束照进生命的光,而这光,首先应该来自家庭。当我们抱怨环境污浊时,或许更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已经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爱与安全感,让他们有力量抵御外界的侵蚀?
爱是最好的疫苗,它能让孩子在面对世间的病毒时,产生强大的免疫力。
阿廖沙的故事告诉我们:童年的爱,是孩子一生行走世界的底气。无论未来遭遇多少黑暗,内心有光的人,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无法为孩子扫平所有障碍,但我们可以像阿廖沙的外婆那样,用无条件的爱充盈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有力量成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朵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