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左右
初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便被字里行间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深刻剖析所打动。这本写于七十多年前的著作,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青年打开了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大门,即便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为我们扎根岗位、服务社会注入了宝贵的思想养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书中用“乡土本色”四个字精准概括了中国社会的底色。在那个以农为生的时代,土地是中国人的根,安土重迁的观念深植于每个国人的血脉中,“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生活模式,孕育了中国人对家园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这种根植于土地的情感与精神,对我们青年履职极具启发——无论是身处金融岗位服务地方经济,还是扎根基层践行社会责任,都需要像乡土社会里的人们珍视土地般,秉持专注、坚守的态度,把岗位当作“责任田”,用心耕耘、全力付出,以踏实肯干的作风筑牢履职根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令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都从中受益,也为我们青年理解社会关系、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提供了重要视角。作者用“水波纹”作比,形象阐释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亲疏远近由此划分。在传统乡土社会,这种差序关系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彼此支撑的联结,充满了人情温度。对我们青年而言,这种人际智慧在履职中尤为珍贵:在团队协作中,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准角色定位,兼顾集体目标与个体需求;在服务群众时,能让我们更敏锐地感知他人需求,用更具温度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在金融服务中,既能坚守政策原则,又能体谅群众实际困难,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切实提升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度。
“礼治秩序”则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治理逻辑。在法治尚未普及的年代,“礼”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无形纽带,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规定,而是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蕴含着对规则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基于传统礼俗和教化的秩序,对我们青年履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这一“硬约束”,更要主动涵养职业操守这一“软实力”,将敬业、负责的理念融入每一项工作细节。
如今,城市化的浪潮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但《乡土中国》中描绘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我们身上延续,成为我们青年履职的精神助力。逢年过节对故乡的眷恋,让我们始终怀揣对“根”的敬畏,在工作中不忘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初心;人际交往中对“人情”的重视,让我们更善于换位思考、团结协作,在团队中凝聚合力、共促发展。这些乡土文化中的智慧,正转化为我们应对工作挑战、提升履职能力的宝贵财富。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读懂过去,更在于为我们青年指明了成长方向。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费孝通先生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也为我们青年校准了履职的航向。它让我们明白,唯有了解自身文化根源,才能在岗位上站稳脚跟;唯有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突破。作为新时代央行青年,让我们从《乡土中国》中汲取智慧,将坚守、责任、温度融入履职全过程,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能力服务社会、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