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渴望生活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8-13 22:24:58.0读后感3

  初识梵高,只知他是割耳的疯癫画家,是拍卖行天价油画的潦倒主人。读着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才真正触碰到那个在苦难与狂热中燃烧的灵魂。

  1927年,当年轻的欧文·斯通在巴黎卢森堡画廊偶遇梵高画展,七十余幅油画如灼日般点燃了他的心,从此踏上长达六年的创作苦旅——遍访梵高足迹,深掘七百余封书信,终以《渴望生活》让梵高的魂灵在文字中重生。在文字之外,梵高的一生,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自我找寻,他用蘸满颜料的笔触在画布上刻下永恒诘问:我是谁?我为何存在?

  梵高的一生在“格格不入”中展开。童年时,当兄弟姐妹嬉戏玩闹,他却独自蹲伏草丛观察甲虫振翅,成年后辗转伦敦、巴黎、阿尔勒,始终是他人眼中的“异类”。牧师家庭的期许如枷锁禁锢着他,他做过画商、教师甚至矿区传教士,却一次次被“失败”标签击中。直至二十七岁,画笔才成为他真正的母语。他在信中向弟弟提奥剖白:“我可以没有妻子、家庭和子女,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可以没有舒适的物质生活,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不能没有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我的生命。”这近乎悲壮的宣言,是对世俗定义的成功最决绝的反叛。他选择用矿石研磨的颜料涂抹麦田的灿金,用燃烧的笔触勾勒丝柏的舞姿,在画布上建构只属于他的王国——在那里,他是君王,亦是信徒。
渴望生活
  然而这份自我确认的代价何其沉重。饥饿是常态,他曾连续数日仅靠咖啡与粗面包维生,孤独如影随形,表白表姐凯时被斥“你疯了吗”,与妓女西恩相拥取暖却遭世人唾弃。更痛彻心扉的是精神牢笼的桎梏,癫痫发作时的幻听幻视,割耳后的舆论围剿,圣雷米疗养院铁窗后的长夜。但最致命的,是艺术灵感枯竭时的窒息感,当创造之火渐弱,他感到存在意义被连根拔起。于是1890年7月,奥维尔麦田的一声枪响,成为他与世界最后的和解方式,肉身的消亡,反让灵魂真正自由。提奥在梵高死后六个月随兄而去,兄弟合葬时缠绕的常春藤,似在诉说一种超越生死的执念:真正的救赎,从不是逃离苦难,而是在深渊中依然紧握画笔。

  作者笔下的梵高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在于他撕开了“殉道圣人”的浪漫想象,展现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求索者。书中多次描绘梵高作画时的癫狂状态,他顶着阿尔的烈日写生,“两眼像两个冒着火光的洞,头顶红得像没有皮的鲜肉”,腋下夹着的油画颜料未干,仿佛生命正从画布上蒸腾。这种燃烧的姿态,让莫言在创作《红高粱》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冲动”,让贾樟柯坦言“梵高死了超过一百年,依然不影响他的思想影响这个世界”。而周国平的评语更直指核心:“欧文·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魂——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用行动证明,找到自己,需有将灵魂锻造成利刃的勇气,哪怕刀刃向内。

  当代人的身份焦虑,在梵高的镜像中显影。我们如达利B般困惑:“我是一只猴子吗?我该住在山洞还是树上?”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人设、职场中被迫戴上的面具,让“我是谁”成为时代病症。梵高却用一生写一个答案,即存在先于本质。他并非生而知己,是在博里纳日目睹矿工的黧黑双手后,在纽恩南凝视纺纱老妇佝偻的背影时,才逐渐看清使命的轮廓。正如传记揭示的,他通过不断摸索、大量练习,慢慢“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画家梵高。这种“成为”的哲学,是破解迷茫的密钥,身份不在别处,就在每一次忠于内心的选择里。

  梵高画向日葵时,从不是为换取金币或掌声。他画,只因灵魂深处风暴席卷,必须借金黄花瓣倾泻。当我在都市的格子间里翻阅《渴望生活》,窗外霓虹闪烁如虚拟星月,我静立夜空下,感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麦田,等着被自己的方式点燃。梵高用生命证明,真正的和解,是允许自己成为荒野中的向日葵,不必追随太阳的轨迹,你的朝向就是光的方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