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终身成长读书感悟1000字左右

admin2025-08-04 18:49:17.0读后感2

  担任小学班主任的第13年,我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同样的批评,有的孩子能爬起来改进,有的却从此蔫头耷脑。读《终身成长》时,这个答案渐渐清晰——不是孩子“抗压能力”有差异,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悄悄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卡罗尔·德韦克的理论像一盏灯,让我明白:好的班主任,不该是给学生打分的“裁判”,而要做陪他们成长的“教练”。

  固定型思维在班级管理中藏得极深。我们总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他是调皮大王”“她是乖乖女”,这些标签像无形的枷锁。班里的然然总在课堂上插嘴,我曾在班会课上点名批评:“你就不能学学别人安静听讲?”结果他变本加厉。直到读了书中“批评要针对行为而非人格”的建议,我换了种方式:“上课插嘴会打断同学思考,下次想发言可以先举手,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两周后,他举着小手的样子,比任何奖状都让我动容。原来,否定行为比否定孩子本身,更能唤醒他们的改变欲。
终身成长
  班级里的“比较文化”,最容易催生固定型思维。运动会后,总有孩子对着奖状失落:“我跑得就是比别人慢。”我想起书中说的“成长型思维的语言”,在班会上改了“颁奖词”:“稳稳这次比上次快了两秒,这是坚持练习的力量;小睿虽然没获奖,但全程没有放弃,这是勇气的勋章。”后来发现,当孩子们不再盯着“谁是第一”,反而更在意“我有没有进步”——小宇的字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整齐,小琪从不敢发言到主动主持班会,这些悄悄发生的变化,比分数更动人。

  处理班级矛盾时,思维模式的影响更明显。两个孩子吵架,固定型思维的处理是“谁对谁错”,而成长型思维更关注“我们能学到什么”。有次小宇和小泽为抢绘本打架,我没有急着批评,而是让他们分别说:“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新办法?”小宇说“可以猜拳决定”,小泽说“我可以先让他看,然后他再借我”。后来教室的“矛盾解决角”贴满了孩子们自己想的办法,原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比评判“对错”更有意义。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教室后墙的“成长树”。以前每片叶子都写着“小红花数量”,现在换成了“我今天克服了什么”:“我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主动向同学道歉了”。看着这棵慢慢枝繁叶茂的树,突然明白:班主任的使命,不是培养“完美的学生”,而是帮每个孩子相信“我可以变得更好”。

  《终身成长》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的魔力,藏在每一句“你这次努力了”里,藏在每一个“允许犯错”的眼神里。当我们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班级就不再是“打分场”,而是他们可以勇敢试错、慢慢长大的“花园”。这大概就是班主任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让他们相信,成长比完美更重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