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900字左右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内容丰富、有效,给我们做教师的剖析了很多学生背后的心理,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确实更大的更大的山体。我们平常能够看见的,都是学生的行为,就像露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做了很多的方法试图用惩罚和奖励来控制孩子们的行为,但是忽视了行为背后的原因。
书中认为,用惩罚和奖励激励孩子的行为,其长期效果是使孩子丧失信心。喜欢奖励的孩子,很快就好依赖于奖励的刺激,而不会因为内心的回报而想成为有贡献的社会一员——因为做正确的事而感觉好,即使没有别人看到。而惩罚的长期效果是造成反叛、报复、退缩。书中提到了一种更好的做法,就是投入全部身心去“看见”学生们“冰山位于水下的部分”。
那如何才是看见行为背后的冰山呢?即用眼观察,不回避、不跳过、不故意忽视,消弭“嫌弃、厌恶”之感,让孩子感受到我“眼中有他”,这需要忍耐力和慈悲心;“见”是用心体会,发现事实的真相,挖掘真相背后的本质,找出孩子各种不尽人意表现背后的“问题归因”,这需要理性脑和思索力。“看见”孩子的力量,是让孩子认识自我的力量,能把孩子内心混沌的种子唤醒,使它不被埋没在心灵的荒野,使它想萌发生命的嫩芽。看到这里,思及此处,对照自身,虽然起初的想法就是谷粒,甚至给班级的班名都命名为“谷粒”,但是自己倾听、“看见”孩子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平常上班忙于教学事务,批改作业、备课……学生发生矛盾时,处理总是快、仓促、后续关注少;与学生沟通时,语句都是命令多、启发式发问少;孩子与我交心时,我大多是埋头批改作业……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们忽略了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想法。
班上那个孩子因违反规则被扣了分,却把自己的小红花都扔掉了是典型的报复心理,我应该认可他的感受,建立信任。班上几个从不举手,连最简单的问题也都不举手的孩子是退避,她们需要的是鼓励和相信。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要多同理孩子:“我能看出来你现在很生气。我理解。这件事确实让人生气”;当孩子不守纪律时,我要多倾听孩子:“值日小班长告诉我,你今天在值日中不配合。我很想听你说说。”
在新学期,我将带着我的阅读收获,在我的班级理实践、探索。用爱和良知在平凡里播下种子,时间会让我们看见生命拔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