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1500字
大大的"Educated"单词映入眼眸,起初以为又是一本教育励志鸡汤之类的书。细细读完才恍悟:Educated,是教育,是蜕变,更是自我救赎。不禁赞叹译者,“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比“教育改变命运”更符合人生哲学。被大环境和强大话语权所裹挟而迷失自我的人,在经历个体的自我怀疑、挣扎、觉醒、挣脱、逃离,然后找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信仰,找到属于自己的山。
一、原生家庭,自我迷失的困境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给塔拉的童年覆盖了多层阴影,让她一度认为自己是“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成长在废铜烂铁铸成的垃圾场,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从能干活起便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信仰极端且偏执的父亲尊崇阴谋论,认为“学校是政府的傀儡,家庭教育则是上帝的宗旨”。母亲在长期习得性无助下已经失去反抗的力气,对她的疼痛视而不见,并灌输给她“药是一种特殊的毒”。塔拉还要承受来自哥哥肖恩的暴力和羞辱,如果裙摆长度超过脚踝、同异性谈笑就会被骂作妓女,稍有任何对抗的表现,下一瞬间就被按在马桶里或者当众拳脚相加。没有出生证明,不允许去上学,生病不能去医院就医,她的人生曾经不由她选择。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但是面对父亲的控制、哥哥的暴戾、母亲的隐忍,一个属于她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二、学校教育,自我觉醒的挣扎
17岁的塔拉通过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离开了巴克峰。第一次走进学校上课,一切都与她想象的不同。她不知道教材为何物,拿它当图画书看。父亲教导她诚实的污垢,即几天几个礼拜不洗澡,上完厕所不洗手,任由冰箱里的腐烂食物发臭,而室友、同学却视她为异类。与人沟通,个人卫生,穿衣打扮,申请助学金,甚至是看医生、打疫苗,正常人习以为常的一切,在她那却难于登天。确定自己有权利享受社会福利,有谈恋爱的权利,确定自己可以对父亲说“不”,每一步都让她付出惨痛的代价,因为每一步都是背叛。穿紧身衣服是背叛,看医生吃药片是背叛,跟男孩牵手亲吻更是可耻的背叛,即使满大街的人都在这么做。塔拉凭借毅力和信念,重塑自我,逐渐摆脱家庭的禁锢和枷锁,却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父母要与之决裂。她看到与父亲口中的被迫害妄想症、阴谋论不同的,更广大、真实的世界。“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三、价值重塑,自我和解的安宁
一个入学连教材都看不懂的大山女孩,一步步走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成为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求学之路崎岖艰难,真正令她痛苦的却是,如何将十七岁以前在家庭中所习得的一切从自己生命中剥离,如何突破思想障碍去追求知识。这个过程,你可以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或背叛,而作者称之为:教育。“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大学的氛围使她安宁,教育使她心胸更加宽阔,可以去接受和原谅包容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人和事,然后获得自我解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发展成为完善的自我,这是塔拉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找寻一条能够被自己认可的对待过往的方式。
幼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像一座山一样塑造了我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开始思考,我们的起点是否就是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在父权制意识、宗教教义的束缚和家庭暴力的扭曲关系中,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伤痕与束缚,塔拉也在试图理解和原谅家人过去对她的伤害,不断地战胜逃离家庭的恐惧。
我们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子女的前传,更不是朋友的外篇,是寻找自我的道路。萨特讲存在主义,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的,然后存在。在所有冲突、碰撞、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后,塔拉遇见了自己。通过教育,塔拉救赎了自我,拥有了全新的人生和思想,明白“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
直至书的结尾,塔拉依旧未能完全走出内心的桎梏,与原生家庭完全和解,但是教育的力量给了她强健的翅膀,让她可以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真正信仰的那片土地。恰如书中所写:“过去只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