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2-10-29 15:06:51.0读后感54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典型的“营销文案”集中在这个句子里:17岁前没有上过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原生家庭最终成为剑桥大学博士。中文繁体版书名的翻译更是夸张地译为《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这个故事本身包含的诸多畅销元素加之书商们为了销量刻意对部分内容所进行的集中化宣传,在真正翻开书阅读之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本畅销“鸡汤励志”书。

  然而,这本书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读完全书后,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怎样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矛盾着逃离、挣扎着成长的故事。这本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看法,它不仅提及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了家庭教育、自我选择、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首先关于自由,它可以是身体上的自由,也可以是灵魂上的自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文字的方式给我们讲述,她17岁前从未上过学,从小被灌输各种被改造过的世界观,父亲“虔诚”地相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家中为应对世界末日储备了大量的自制水果罐头、汽油、枪支弹药。她的家庭不相信政府、拒绝医院治疗,所有治疗包括大面积烧伤、爆炸等事故都通过家庭治疗、草药等完成。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做的每件事情都必须经过爸爸的同意,她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兼职的路上,她没见过外面的大世界,她没有任何朋友,只能与家里人进行交流和接触。她的爸爸是一个偏执且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信徒,他将他的认知强加在儿女身上从而控制他们的思想,剥夺了他们身体和灵魂上自由的权利。大哥托尼一辈子都在开卡车,二哥肖恩是个暴力狂,四哥卢克一生被病痛折磨,姐姐奥黛里成为思想狭隘、眼光短浅的村妇,只有塔拉和另外两个哥哥摆脱了爸爸的桎梏,他们通过读书实现了自己的自由。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只要出发,本质上都是在与过往和旧有认知进行角逐,追求自由就是一场人生竞技。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无法跳脱出现实,有很多责任要我们一点点去担起和实现,但我们依旧可以拥有一颗自由的心去面对坎坷或愿景,自由不是生活的名词,而是态度的形容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关于抉择,我把抉择理解为忠于内心的选择。塔拉在书中经历了三个重大抉择,第一个是不顾爸爸反对偷偷自学上了大学,第二个是她选择去剑桥读研。然而,她的过去给她带来了很多阴影,让她不断地怀疑自己,内心封闭而自卑,但很幸运,她遇到的导师告诉她“决定你是谁的强烈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她最终豁然开朗地去了剑桥。第三个则是脱离她的家庭选择自己的人生。在爸爸的眼里,她离开这个家意味着背叛所有亲人,她明明看得清是与非,却怀有爱与犹豫不决,试图重塑自己的过去,试图让过去的自己和现在和解,其中的来回试探和自我撕扯让她在进退之间反复挣扎。值得庆幸的是,过去的她已经彻底消失,她忠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她的人生,而没有回到最初的起点融入那个伤害她无数次的家。同样,每个人的生活处处都充满着抉择,权衡利弊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生命的本来意义。世上本没有正确的选择,人们要做的是努力付诸行动让自己的抉择成为那个正确且不会遗憾的最终答案,所以忠于内心去选择,即便百转千回,千辛万苦,也值得。

  关于知识教育,塔拉从小对世界的认知都源自父亲,父亲说医院是邪恶的,生病不应该看医生,一切都应该相信上帝;上学是愚蠢、荒谬、背叛家族的;女孩子不能穿短衣短袖,否则会被人称为妓女;女人不能反对男人的任何话和做的任何事,他们绝对权威且不容质疑。他们一家都相信着父亲,以至于托尼开卡车不考驾照被拘留;全家在大雪於积的晚上连出两次车祸,妈妈死里逃生留下偏头痛的后遗症,理查德大牙一直松动,塔垃脊椎错位,所有人都没有去医院,等待上帝的垂怜,等待着自然痊愈,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肖恩帮父亲工作时从车上摔下没及时治疗演变成了狂躁症;还有好多好多我们完全不能理解的愚蠢……塔拉怀疑过父亲的行为是否正确,但她缺乏一定认知,依然选择支持。直到她上了大学,她才发现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比如,她从来不知道“大屠杀”、不知道美国的民权运动,无法区分历史史实和虚构人物;又比如,她糟糕的个人生活习惯造成她和室友之间的冲突,把吃过饭的碟子随意扔在水槽里、把腐烂的食物放在冰箱里、上完厕所后不洗手等;还比如,她落后的疾病治疗理念,拒绝吃任何止痛药、拒绝去医院,因为她的认知里只有草药是无害健康的,医院治疗和学校读书都是违背上帝的表现,是政府的阴谋。于是,她开始产生质疑,开始接收更多的知识,她才发现父亲有双向情感情碍,才发现过去的自己多么无知,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并开始学会改变。塔拉的转变让我看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塔拉没有选择上学,她也不会有后来的新生活,当你拥有更多知识的时候,你会明辨是非,会产生自己对外界的判断,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之间会有代沟。

  最后,关于家庭教育,我更多想探讨一下原生家庭。塔拉最痛苦的撕裂和逃离就集中在这里,她的求学在家人眼里是对家庭和上帝的背叛,他们一次次想要把她拉回原来的体系内——名为救赎。她越多地发现外面的世界、越深入地了解和定义全新的自己,她就越撕裂,潜意识里和那个过去的自己抗争地也就越激烈。双重现实里,她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濒于精神崩溃。“我梦见了家里,爸爸在巴克峰建了一座迷宫,将我困在其中。墙有十英尺高,全是他地窖里的物资垒起来的——一袋袋粮食、一箱箱弹药、一桶桶蜂蜜。我在寻找一件东西,一件对我来说永远不可取代的珍贵之物。我必须逃出迷宫去找回它,但我找不到出去的路。爸爸紧追不舍,用一袋袋粮食垒成路障堵住了出口。”

  大多数人并没有塔拉这些经历,但很多人却对这本书产生了共鸣。共鸣的关键点在于,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认知偏差甚至像塔拉这样“认知撕裂”。你需要持续不断地背叛过去的自己、甚至背叛所属的群体。塔拉不可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回到过去——现在的她不允许;但每一个回到巴克峰的时刻,过去的她都在“诱惑”着她放弃。现在的你,拉扯着你向前,停留在过去的你却不肯友好道别。对塔拉而言,这种挣扎里还掺入了情感上无法舍弃的家人。所有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这些挣扎的人,都会产生强烈共鸣。当看到书里因为倍受精神折磨半夜在十字路口醒来的塔拉,共鸣的人看到的可能是部分的自己。

  有句很经典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塔拉就是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人,她和父亲一起干活,父亲从不管她的生死;她被哥哥施加暴力,母亲却视而不见;她要顺从屈服,才能保护自己。塔拉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她的内心或许永远都会有一块关于童年阴影的烙印伴随一生,幸运的是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到了救赎自己的希望并勇敢地抓住了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