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数学教学读书感悟1200字
捧着《爱上数学教学》的这些日子,像在夏日里饮一汪清泉,每一页翻动都浸润着对教学的赤诚。书里的字字句句,不似高深的理论堆砌,倒像一位资深同行坐在对面絮絮叨叨,说的都是课堂里的真问题,道的都是教学中的实道理,读着读着,心里对“数学教学”这四个字的理解,便愈发透亮起来。
教学的底色,该是“实在”二字。就像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走进教室前,必得把教材摸透、把学生读懂,带着十足的准备站在讲台,才能一身轻快地目送学生离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或许能博一时眼球,但课堂的成败终究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小组讨论再热闹,若少了独立思考的沉淀,便成了空架子;教学手段再新颖,若干扰了知识的传递,便成了绊脚石。真正的好课,该是用数学本身的美吸引人:教师的语言要像数学公式般精准严密,板书要透着条理分明的形式美,教学环节要藏着精讲巧练的理性美。而这份“美”的落脚点,永远是学生——他们是否真的懂了,是否愿意往下想,是否在知识里长出了自己的思维。
课堂的主角,从来都该是学生。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时刻,才是课堂最动人的光景。所以备课不能只盯着教材,更要把学生的认知装在心里:创设的情境得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设计的问题得是跳一跳能摸到的,说出口的话得是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的“问”。“生问课堂”四个字,读来格外有分量——会提问的学生,才是真的在思考。遇到那些不在预设里的问题,不能随口一句“课后再说”就打发了。得先捧出真心去肯定:让他们再讲一遍,记在黑板上,甚至请同学说说这问题妙在哪,用掌声护住那份提问的热乎劲。再慢慢琢磨着应对:该直接答的就说透,能推着教学往深里走的就扎实跟进,不适合课堂的就坦诚相告,鼓励他们课后接着探。学生心里的疑惑,若不及时解开,就像埋下一颗疙瘩,哪怕过了几年,也会在某个时刻冒出来绊住脚。
要教好学生,教师先得“修炼”自己。备课用电子稿还是手写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真思考——是不是琢磨透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不是想清了学生可能在哪卡壳。教参要读,教材更要啃,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逻辑、课标里的要求,得一点点嚼碎了,才能转化成课堂上的从容。教学目标不能是从资料里抄来的摆设,得字字斟酌:用词要准,意思要明,还得能实实在在检测。更重要的是葆有质疑的习惯,对一道题、一个知识点刨根问底,对自己的课堂常反思常琢磨。就像书里说的,这份刨根问底的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养料,能让我们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日复一日的打磨里慢慢厚实起来。
合上书本时,心里最明了的是:数学教学从来不只是教知识,而是借着知识的载体,锤炼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对未知的好奇。题目是做不完的,但学生若能在课堂上长出灵活的思维、敢探究的勇气,便有了一直往前的后劲。就像顾老师的文字给我的启发,往后的日子里,既要沉下心来琢磨教学,也想提笔写下课堂里的故事——不为别的,只为陪着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既学得扎实,也长得自在。
原来,“爱上数学教学”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读懂学生、吃透教材、打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里,慢慢生长出来的热爱与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