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感悟1500字

admin2025-07-23 14:20:54.0读后感18

  刚当班主任时,我像个“规则执行者”:上课说话记名字、作业拖拉罚抄题、卫生不合格全班留。学生听话了,班级“分数排名”也好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些被我批评“爱插嘴”的孩子,眼里的光慢慢暗了;被贴上“调皮”标签的学生,越来越不爱抬头说话。直到读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才惊觉自己困在了“管理惯性”里:把“不出错”当成了目标,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一、跳出“批评惯性”:用理解代替评判

  过去处理学生问题,我总习惯“先定性质”:上课走神就是“态度不端正”,同学吵架就是“故意捣乱”。书中“行为解码”的案例让我汗颜:一个总在自习课撕纸条的女生,不是“故意违纪”,而是父母离异后,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纸上攒着。

  今年班里转来个男生,天天迟到。按“老规矩”,我本该在班会批评他“没有时间观念”,但这次我忍住了,只是早上遇见时笑着说:“今天比昨天早到5分钟呢。”后来他奶奶悄悄告诉我,孩子爸爸打工摔断了腿,他每天要帮家里喂猪、做饭才能来上学。我立刻在班里发起“晨光互助”:每天早到的同学轮流帮他带一份热乎的早餐。从此,他再没迟到过,期末还主动申请当“班级考勤员”。原来,跳出“批评惯性”,用倾听代替判断,学生才会愿意向你敞开真心。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二、跳出“包办惯性”:让学生在试错中长大

  我曾是个“全能保姆”:值日生擦不干净黑板,我抢过抹布重擦;班干部组织活动乱糟糟,我干脆自己上手安排。结果学生越来越依赖,我却越来越累。书中“放手即成长”的理念点醒了我:班主任的“过度包办”,其实是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机会。

  这学期的“班级文化布置”,我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干。他们吵着要把卡通海报贴满墙,我没说“太幼稚”,只问“怎么贴才不挡住黑板报”;有人提议用零食包装做装饰,我没否定“不卫生”,而是引导他们讨论“哪些包装可回收、怎么贴才整齐”。最后教室确实不如我预想中“规范”,但墙上贴满了他们手绘的“班级公约”,角落摆着用饮料瓶改造成的“心愿收集箱”。更意外的是,有个平时调皮的男生,为了把海报贴正,拿着尺子量了又量,嘴里还念叨:“这可是我们自己的教室啊。”那一刻我懂了,跳出“包办惯性”,允许学生试错,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三、跳出“对立惯性”:家校共育不是“说服家长”

  过去和家长沟通,我总想着“把道理讲清楚”:学生成绩下滑,就强调“家长要多监督”;孩子在学校犯错,就解释“我们是按校规处理”。结果常常变成“各说各理”,甚至引发矛盾。书中“家校同盟”的章节让我明白:好的家校沟通,不是“说服对方”,而是“找到共同的目标——让孩子更好”。

  有位妈妈因为孩子被同学撞倒,怒气冲冲来学校要“讨说法”。换以前我会先摆“监控证据”,证明是“意外”,但这次我先递了杯温水说:“要是我孩子被撞,我肯定比您还着急。”等她情绪平复后,我才带她看两个孩子在操场手拉手玩的样子:“您看,他们自己都和好了呢。要不咱们一起教孩子,以后玩的时候怎么保护自己,好不好?”后来这位妈妈成了班级“安全辅导员”,还和我一起设计了“课间安全儿歌”。原来,跳出“对立惯性”,先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教育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合上书,我突然明白:“育人”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跳出那些习以为常的“管理惯性”——少一点“必须这样”的固执,多一点“为什么会这样”的思考;少一点“我来帮你”的包办,多一点“你试试看”的鼓励。当班主任不再被“惯性”牵着走,才能真正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让教育从“管得住”变成“养得好”。这大概就是“会育人”的真谛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