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读书心得2000字
拿到书看到书名后,就感觉这书接地气,适合我们一线的学校管理者阅读参考。细读后,有所感悟。
正如编者所述,案例教学或学习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学习。它能让学习者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成果,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真实情境和困境”,扮演多种角色-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设身处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摆脱困境,从危机案例中学习处理危机。与纯粹的理论学习相比,案例学习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费用最少的“社会实践”。不仅如此,案例学习还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这不仅因为案例本身生动,有趣,富于挑战性,还因为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中尝试扮演各种角色--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普通教师或者局外人。而我们一线管理者,正是在每天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当这些角色。书中的案例对我们如何面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颇有启发和帮助。
书中程凤春教授呈现给读者的,是五十个充满人性张力的教育现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微妙互动的生动记录。这些案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学校管理这一特殊领域的光谱——它既不同于企业管理的效率至上,也区别于行政管理的层级分明,而是游走于教育规律与管理科学之间的复杂实践。在反复阅读这些案例的过程中,一个核心认知逐渐清晰:真正有效的学校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神话的盲目崇拜,而是对教育中人性维度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在案例集中呈现出有趣的演变。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是"权威型"的决策者和控制者,而现代教育管理则越来越强调"服务型领导力"。"校长如何推动课程改革"案例中,成功的校长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强推改革,而是先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支持与资源;"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案例则展示了管理者如何从"监督者"转变为"协作者"。这种角色转变的本质是管理权力的去中心化与再分配,是将专业自主权真正交还给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当管理者放下职位权威,以专业引领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时,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而非行政机构。
如在《办学条件不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案例中,案例中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利条件,比如生源不如其他学校,资金来源不足,教师、学生积极性都受到影响等。但是学校管理者应该寻找学校的特色之处,发现和创造优势来弥补这些不足。曹副校长所提的建议是很合理的,如果能落实好必然会使学校受益匪浅。这些建议在具体操作前需要制定一些详细的规划。比如,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选择性要求,那么教学评价自然应该是多样化、非标准化的,这必然对传统的管理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允许教师按课堂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策略。所以,学校管理的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帮助教师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应高度重视教师创造的空间,特别要注意教学指导工作的改进,不能再照搬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不能用僵化的东西来约束教师和学生。另外,针对生源不是十分理想的现实情况,要加强后进生管理工作。多数后进生从小就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会对其认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其学业退步。因此,要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不应从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入手,也不应从其思想状况入手,而应该从根源抓起,即从其行为习惯这些小事抓起。要求学生做好一些小事比较容易,因为所要克服的困难比较小,成功的代价并不大。一开始他们也许不情愿,但是,反复地做,慢慢地就会成为习惯。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按照指定位置把自己的课桌椅摆放整齐,把自己周围的卫生做好,把上课所要使用的课本和文具准备好并整齐地摆放在指定位置上等。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好这些小事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细致和爱卫生、求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慢慢地,学生就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做人做事应该认真、负责、有规矩,做一个文明人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素养。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并开始喜欢学习。我在学校也提出从小事做起,做好容易做好的,做好必须做好的。有一定效果。
《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更在于它打破了关于教育管理的神话幻想,让管理回归真实的教育现场。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优秀的学校管理者不是应用标准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员,而是在复杂教育情境中做出专业判断的实践智者;有效的管理不是对人性因素的压制或忽略,而是对教育中人性维度的充分尊重与调动。当管理褪去科学主义的神话外衣,教育中的人性光辉才能真正显现。
合上书本,五十个案例留下的不是五十条管理秘诀,而是一种看待学校管理的全新视角——少一些技术崇拜,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些机械思维,多一点辩证智慧;少一些权力意识,多一点服务精神。或许,这就是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宝贵启示:在教育的世界里,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些可量化的指标,而是在管理互动中被唤醒、被滋养、被升华的人性光芒。我们要尊重人、尊重规律,在学校管理中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