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上有灵魂的课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07-17 19:28:48.0读后感6

  成尚荣先生的《上有灵魂的课》这部凝结着教育智者数十年实践智慧的著作,以“课程育人”为经,以“灵魂唤醒”为纬,编织出一幅回归教育本真的壮美图景,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一、破除认知迷障:教育是灵魂的唤醒而非知识的搬运

  成尚荣先生以“太阳隐喻”破题:教师当如太阳,不因是否被看见而停止照耀。这个比喻直指教育本质——教学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知识传递的效率,而在于是否触发了学生内心的觉醒。成先生援引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箴言,揭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不是技巧的精进,而是教育信仰的确立。这种信仰体现在南京师大附中“把心放在育人上”的实践智慧中,当教师将立德树人内化为本能,课堂便会自然生长出育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成为支撑教育行为的内在灵魂。
上有灵魂的课
  二、重构课堂生态:在文化隐喻中培育完整的人

  书中提出的“文化隐喻”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视角。在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案例中,教师通过重构《蟋蟀吟》与《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诗意对话,让学生在母语韵律中感受文化基因的传承。这种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与文化传统进行深度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现场。

  三、重塑教师身份:从知识权威到生命对话者

  书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打破了传统“师者传道”的单一维度。成尚荣先生提出“教师发展四轮驱动”模型,强调阅读、教学、科研、写作应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发展观在“燃梦行动:阅读”案例中得到印证,当教师将阅读转化为持续的精神生活,专业成长便获得了不竭的动力。这种动力使教师能够超越技术层面,抵达教育艺术的境界。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在于其作为“替代父母”的情感功能。书中引述的现象学教育理论提醒我们,教育机智体现在对“教育时刻”的敏锐捕捉。当教师能够像范梅南描述的那样,在突发事件中做出教育学判断时,课堂便成为了充满人性温度的成长空间。这种空间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合上书卷,成尚荣先生描绘的教育图景愈发清晰:未来的文明正在今天的课堂里萌芽,当每个教师都能上出有灵魂的课时,教育便真正实现了“让学生看见太阳”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要求我们超越技术层面的改革,在灵魂深处进行教育重建。正如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追问:“如果教育不能触及灵魂,我们还能称之为教育吗?”这个追问应当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案头的座右铭,指引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中,始终保持对教育本真的敬畏与追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