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读后感1000字
一直都很喜欢舒婷写的《致橡树》,舒婷1952年生,福建人,1969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到闽西山区,并在知青生活中开始了诗歌创作,《致橡树》是1977年3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是在舒婷与诗友蔡其矫交谈过程中诞生的,后于1979年在《诗刊》第4期上发表。
全诗直白地表达了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她不愿做攀缘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批判了传统爱情观念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凌霄花依靠橡树的高枝来展现美丽,痴情的鸟儿一直沉浸在绿荫里不断歌唱,这恰似在一些爱情关系里,一方过度依赖另一方获取价值与地位,失去了独立的根基。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虽为橡树奉献,却处于一种不对等的付出关系,这都不是作者所向往的爱情。
1956年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个大环境中,她成长起来,提出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新的爱情观,她要成为一株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它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生命,却又紧密相连。这种爱情里,双方在精神上平等交流,既相互理解支持,又保持自我的个性与追求。就像生活中那些携手共进的伴侣,在事业上各自拼搏,在生活里相互扶持,彼此尊重对方的梦想与选择,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
《致橡树》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且不谈爱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应在爱情、亲情、友情或其他关系中迷失自我,而是要像木棉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自己的形象,有红硕的花朵,可以像沉重的叹息,可以像英勇的火炬。这份独特的品质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诱惑时,不随波逐流,以独立的姿态去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我最近在看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女主黄亦玫在世俗眼光看来并不幸福,感情之路也是一波三折,经历初恋控制欲太强而主动分手,结婚后面对丈夫的精神打压,后面毅然决然选择离婚,后面遇到短暂的第三段感情,两人精神高度契合男主却身患绝症,黄亦玫陪男主度过了短暂而幸福的时光。我却认为女主是非常幸福的,内心充实、自信、坚定,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不断考证,不断提升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在困境中走出来,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50年代到今天,女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前很多女性可能更多被局限在家庭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女性的包容和理解也成为家庭和工作中最温暖的一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