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900字
《八佰》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对于他的评价,有很多有人认为《八佰》中,对逃兵的描述有很多,有损八百壮士的英雄形象,也有人认为这是八百壮士的质的转变,更加丰富了现实主义。
在我心中,八百壮仍是那在上海浴血奋战的英雄,而写逃军则是为了反应当时的现实,在国军与日军的交战中,有许多人组成逃兵小队从上海退出,毫丝毫不顾忌百姓的安危,而国军八十八师仍然留下来坚守四行仓库。而《八佰》中所描写的战役正是那轰轰烈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于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战斗,打响了!这天日军正在打扫战场,突然从四行仓库的方向倾斜了无数子弹,很快大多数日年都向这栋楼里涌来,突然四行仓库大门关上了,进去的日军士兵都已躺在了地上。他们打响了上海反抗日军的第一枪,也是最后一枪,原先想要逃跑的士兵也回忆起了自己的使命,与日军浴血奋战.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与日军斗智斗勇,各种危机也从暗处显现了出来。日军也是十分阴险,甚至动用了“荠子毒气弹”。可是大伙也不甘示弱,利用起了自身在租界附近的优势,让日军无法使用重型火炮。
战火持续了几天几夜,日军四小时拿下仓库"的狂言被打脸得不轻,这场战斗震惊了日军与其他国家,他们都改变了对国军的看法。但是钢铁炼成的身躯也有撑不住的一天.原先的四百二十名战士也死的死伤的伤,再坚持也无能为力,剩下的战士只能撤退。
那些倒在前线的战士们英雄们,大多都没有留下名字,为了祖国撑在了第一线.因为他们明白:
身后就是国,身后就是家!
但是世上又怎么儿可能都是美好的结局?历史是真实的,是无法改变的.成功与失败的结局多的是.而将士们最后的撤离上海也是被逼无奈,合情合理。可是有一些人我真的无法理解,就因为战士们最后的撤退,他们就说战士怯战,难道战士们之前所做的都白费了吗?他们苦苦守了那么久,只是为了为大部队争取一些时间,让百姓们看到,还有还有人在坚守上海;只要他们在,上海就还是中国的。
他们无怨无悔,为了祖国,也为了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家,更是为了全国的大家.他们甚至连最后见自己父母的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尸身留在上海,父母却远在蜀地.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他们将青春献给了上海,让更多同伴也站起来反抗,纵使日军人数装备都远胜于自己,也勇往直前。
正像鲁迅说的那一句:
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