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悟1000字
著名教育家亚斯贝尔斯曾在其经典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前苏联教育思想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而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深刻贯彻了育人的本质,每条建议都以学生为核心出发,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实为教师们的珍宝。
在本书中,“阅读”和“劳动”是出现最为频繁的两个词汇,因此接下来我想谈谈对于这两者的浅薄的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看重“劳动”对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他将积极的劳动比作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他想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而不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知识源于实践,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从事的劳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补充、说明,当然这一点是必要的,而且还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所以,教师应当吸引学生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以科学学科为例,在讲授“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能够体现该原理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也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制作一种能够演示机械作用引起物质状态变化的模型;在讲授“植物的种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后自主种植合适的植物种子,让学生自己来培养和记录种子的整个萌发过程,但劳动的优势不仅在于此,在真正着手操作之前,学生还会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筛选出最佳实行方案,而这一步正是学生的智力、思维和言语得以发展的关键阶段。我想,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就像苏老说的,“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可见,劳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准备学科教学时才更要进行周密的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所述不过是《给教师的建议》此书中的冰山一角,我很庆幸自己能够遇见并拜读这本书,苏老关于教育的见解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人民教师仍需付出很多努力,我也定将谨记苏老给教师的这些宝贵的建议,在人民教师的路上愈走愈坚定,愈走愈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