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800字
看见,便是最温暖的回应。打开书一句话吸引了我“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曾忽视过哪个孩子?怀着不安的心情,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一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
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被重视和被关爱是一种不断催人向上的力量,在校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爱。
通过深读此书,我领悟了与内向孩子相处的艺术。这些孩子在集体中,往往显得局促不安,难以像外向孩子那样自然吸引众人的目光,成为易被忽视的一隅。他们内心藏着对关注的深切渴望,却又害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害怕“抛头露面”带来的不安与尴尬。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温和、具体的方式,来回应那些细腻而真挚的关怀。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内向的孩子提供更加宽松与包容的成长环境。在给予关注时,需保持一份“粗线条”的豁达,避免过高的期望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要警惕关注度的骤减可能引发的心理落差,这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真正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展现出主动与耐心,用时间和陪伴构建起信任的桥梁。在日常的互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从而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当安全感扎根于心,他们会更加勇敢地迈出步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与同伴们的相处也将变得更加融洽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