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26 14:56:07.0读后感2837

  国庆假期,我购买了樊登老师推荐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首先被这个扣击心灵的标题吸引,买书时又被封皮上粉色背景下温暖的大手牵着细嫩的小手的画面所打动,阅读时又被通俗易懂的语言所震撼。

  书中金句: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关系,是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表面看,对抗和拒绝是行为问题,其实是关系问题。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成年人世界中的类似场景。作为一个有家之人,有一天,你发现另一半突然行为古怪。比如回家就看手机,不耐烦的回答你的问题,不愿让你靠近,不愿与你聊天,拒绝和你有身体接触,甚至不想和你呆在一个房间里。如果你跟朋友诉说烦恼,分析问题,他们一定不会说:“你得跟他讲,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你得给他立规矩,规范他的行为,养成好习惯。你没收他的手机了吗?关禁闭了吗?”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是关系出了问题,而不需要处理行为问题。

  在成人世界里一清二楚的问题,在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中却让人一头雾水。其本质就是关系出了问题。正如书中所说“你要处理的不是一个行为问题,而是一段关系问题。”那么,怎样与孩子处理好关系呢?书中也给了答案——只有被看见,沟通才能成为可能。我将它称之为“看见才是爱”。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可我们真的看见孩子了吗?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了吗?以我女儿的经历为例:她在五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时第一次提出请求:“妈妈,我们现在每天复习,我还要值周站岗,熟悉广播站的稿子。老师讲的我都学会了,能让我休息一天吗?”我的回答是“别人都能坚持,你怎么坚持不了呢?”然后是各种大道理:每天就学点习有那么累吗?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值周站岗也好,广播站主持也好,那都是在锻炼你……这种沟通方式严重破坏了我们的亲子关系。那时的我没有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也没看见孩子的需求。她只是累了,想休息一天而已。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工作特别累,甚至到了极限,跟朋友或家人说“哎,最近累到吐血,真想躺平一天。”对方却说“所有人都上班,都累,咋就你坚持不了呢?”我们的心会不会很堵?甚至没有了任何表达的欲望。因为我们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理解。

  吴志红在该书的推荐中写道: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

  我想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甚至一切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对方的世界,让对方感受到了被看见、被理解、被爱。和女儿的沟通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去到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了解、解放、信任孩子,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作为教师,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教育过程中,我们付出很多,学生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我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看见孩子真实的本身,常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一个行动慢的孩子,我们是否看到他的稳重而不是拖延;一个行动快的孩子,我们是否看到他的果断而不是毛躁;孩子作业写了一半就去玩游戏,我们是否看到它能自我调节,而不是不专注;孩子学特长不长时间就放弃另选爱好,我们能否看到孩子兴趣广泛,而不是没有长性……

  我经常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希望老师怎么做?假如是我的孩子,又会对他做什么?班里有好打架不听话,学习差的学生,是讽刺挖苦、对立战斗,气得自己脸色铁青,浑身发抖,一届一届的周而复始,还是要善待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因喜欢你而喜欢上学习呢?很多老师心里会想,学困生哪有优点?哪里可爱呀?其实,学困生也有极大的优点。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不气馁,每天坚持来上学,守时守纪。虽屡考屡败,但仍屡败屡战,多么难得的毅力。成绩太低,遭到嘲笑,从不计较,他们的心胸多么宽广。每当我这样跟他们说时,他们眼里真的会放光。假如让咱们老师每天听七节西班牙语课,屡考屡败,日复一日,我们又会怎样呢?

  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贺岭峰教授说:“我们教育孩子,首先得保证这个孩子将来,不管我们在不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曾经给他的教育,给他的支撑,给他的爱,能够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挺好地活下去。”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孩子也终将成为我们。作为家长与教师,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去呵护和等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