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11-26 15:05:46.0读后感688

  昨晚,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了余华先生的《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这是他之前写的一些散文,当我看到他在讲述与音乐的“相遇”和喜爱时,我特别自惭形秽,因为,我是学的就是音乐史,但看他在讲述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史时如数家珍,而且,也清楚一些音乐风格发展的脉络。他在书中讲道“我心想:是生活给了我音乐。生活首先要求我给自己买一套音响,那是在1993年的冬天,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缺少一套音响,随后我感到应该有,几天以后,我就将自己组合的音响搬回家,那是由美国的音箱和英国的功放以及飞利浦的CD机组合起来的,卡座是日本的,这套像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音响就这样进驻了我的生活。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迅猛地热爱上了音乐,本来我只是想附庸风雅,让音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然后在朋友们谈论马勒的时候,我也可以凑上去议论一下肖邦,或者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说上几句卡拉扬。然而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或许,对于像余华先生这样优秀的人而言,在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时,必是触类旁通。音乐是抽象的,可对人的影响却是具体的,我还记得我们大学老师对于音乐一词的解释:非物质形式的客观存在。在不同人眼里可能理解不了有人对音乐的那种狂热,印象中我第一次听《梦中的婚礼》和《克罗地亚狂想曲》,瞬间就迷上了,那还是读初一二的时候,第一次听完这些作品,此后,便深深地爱上了音乐,以至于后来学的就是音乐。学文化课时我就比较喜欢历史,我高中历史老师的名字很酷,叫李战文,他讲话有些口音,但讲历史时非常诙谐有趣,每次听到讲课我都聚精会神。后来,我想到自己学习西方音乐史,就是音乐和历史的结合,也正合我意,从学音乐开始,我才慢慢意识到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一件事,因为,我总是在数学上栽跟头。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我看过好几遍的作品,他在这本散文集当中讲道:接下来讲讲《活着》。1992年年初的时候,我在北京十平方米左右的家里睡午觉醒来,脑子里出现了“活着”这两个字,觉得这是一部我一直想写的小说的题目。当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说题目,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什么,我想写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关系,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直到“活着”这个题目出来以后,我开始写了。《活着》无疑是余华先生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改变的电影我也看了,但电视剧我没看过。

  余华先生在这本书中讲到了他和自己哥哥的一些趣事:当时我父亲抽烟不多,一天只抽三四根,买烟是一条一条地买,为了防止我和哥哥偷偷抽他的烟,我父亲每抽完一根烟会仔细数数烟盒里还有多少根,但他从来不数一条里面还剩几盒,所以我从来不在烟盒里偷,每次我都在拆开的一条里偷一盒。我哥哥在他拆开的盒里偷过一根烟被他发现了,我整盒整盒地偷他一直没有发现。昨晚,读到这个章节时,我忍俊不禁。现在,偶尔也能在一些短视频上看到关于余华先生的采访,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幽默的人,而且,应该也是那种非常讨喜的性格,他的智慧和才华都是出众的。

  之前,我一直也是在反复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后面,也读了《第七天》等作品,但很少读他的散文,读他的散文仿佛更容易进入一位作家的内心,他似乎在某种叙述上没有保留,读起来也觉得特别真实。包括,他讲到自己与儿子的相处,以及那些与儿子相处过程当中的趣事,读起来也是令人欢喜,可以感受到为人父时另外一面。对于读者而言,似乎无需了解一个作者那么多,只需要读他的作品就好,今年年初我还买了余华先生的新作《文城》,还没看完,最近,也一直是在微信读书上阅读作品。突然拿起纸质书还不习惯,在微信读书上还可以随时查生僻字和做笔记,因为,每次读书时只要遇到不认识的字,我都有强迫症,必须查出来读什么,才进行后面的阅读。

  今天,我在读余华先生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发现里面的部分章节收录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中的散文,于是,就跳开来读。有时,读一位作家的书能上瘾,就像吃到一口自己喜欢的食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次吃够。阅读似乎让人把自己从烦闷的生活当中抽离开来,以此,使自己能够更纯粹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