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5-06-30 14:20:18.0读后感5

  《平凡的世界》扉页上那十六个字:“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像犁耙一样深深划开了我的心田,当我轻轻合上书页,一股久久的震荡仍在我胸中回响。那土地,那岁月,不再是缥缈的词汇,而是如此沉甸甸地浸透在故事的血肉之中。

  《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总是如影随形,是生活的底色,以至于我在阅读时,几度无法继续,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我太过脆弱,总觉得这样的打击过于残忍,过于沉重,我总希望风雨再少一些,阳光再多一些。但渐渐地,我从书中人物们的身上汲取到了一些精神力量,当身处苦难之中时,他们并没有哀叹命运的不公,也没有自怨自艾式的无尽沉沦,而是以不屈昂扬的姿态散发着点点微光,向我们展示了生而平凡,凡人微光的真谛。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闪闪发光的品格与精神特质深深地触动着我,引发了我的思考。

  对我启发最深的便是孙少安,他出生于贫苦农家,一家人挤在破旧的窑洞里。年少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早早挑起家庭的重担,与父亲一同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他深知家庭的困境,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孙少安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从生产队的小队长做起,带领村民搞生产,后来又办起了砖厂。
平凡的世界
  然而,因为轻信了吹牛皮的河南人,孙少安的砖窑砸了,所有千辛万苦烧制的成品砖在出窑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布满了裂痕,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这几乎宣告了他的破产。砖厂倒闭后,少安用哆嗦的双手才勉强卷起了一支旱烟棒,烟雾缭绕,仿佛是岁月无声的叹息。而那长久的紧锁的眉头和沉默里,有理想坍塌的灰烬,也有不甘沉沦的星火。

  孙少安的精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但他从来没有彻底地躺倒不干,相反地,他常常不停地、反复地叩问自己:“你往日那股劲头哪里去了?你就甘心这样沉沦吗?是啊,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软弱无力?我过去不是没有经历艰难困苦;而那时不是一次又一次用顽强不息的意志度过了重重危难,并且一次次转危为安吗?当然,这次危难不比往常,是太巨大太可怕了;但总不能用这样一种灰心丧气的态度去逃避这危难。再说,能逃避了吗?那么,你应该怎么办?你又怎么才能躲过你一生中这场毁灭性的灾祸?”

  最终,一切重新开始,这个在窘境中挣扎的人,在接受了失败的教训之后重新振奋起来;那个塌垮了的砖场,又响起了制砖机轰隆隆的声音。岁月如同那冬去春来、沉默不息的河流,看似平静,却载着千万生命奔涌向前。它磨砺着人的意志,也把不屈的精神沉淀成河床里最坚硬的金沙。

  这次我突然意识到,其实阳光和风雨永远会同时存在,命运不会一直垂青于你,也不会一直为难于你,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风雨之中,在跌倒后,像孙少安一样,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这一代孩子,是在相对丰裕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未曾经历书中那般切肤的饥饿与寒冷,然而,青春自有我们需要渡过的“烈火”与“骤冷”——那或许是成绩单上的挫败,或许是青春迷惘中的孤独,抑或是成长路上意想不到的坎坷。当这些时刻降临,我愿记起少安在窑火边的沉默,少平在矿井下的阅读。我渐渐明白,路遥笔下令人动容的,正是平凡生命在荒芜土地中发出的倔强光芒,它们没有惊天动地,却如黄土高原沟壑间顽强生长的野草,在时光的缝隙里,以微小却不可阻挡的绿意,写下了人间最深的敬意。

  土地上的苦难与岁月中的坚韧,最终让平凡世界开出了不平凡的精神之花;它引领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遭遇何种境遇,都应怀揣着书中传递出来的力量,勇敢地迈向生活,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馈赠。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