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1-07 14:21:19.0读后感283

  王尚文先生的这本书专业术语多,理论站位也很高,书上的很多观点都引发了我的思考,今天聊聊这个观点的阅读体会:“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核心应当是也只能是体验,以及在体验之后的反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一词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所以,体验也可以说是个体感知外部并同化情感及精神的过程。而学习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在整合了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学习,是一种基于精心设计的体验之上的社会化过程。”

  可见,“以体验来观照文学作品教学”的说法由来已久,是大家一致认同的课堂理念,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流于形式,止于浅表”的问题,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深化“体验”呢?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听到”并且“体贴到位”,我们就要让学生参与体验且进行深度体验。

  让学生参与体验,无外乎两种方式:当文本内容属于学生已有认知,我们可以依托元认知唤醒“体验”;当文本内容超越学生已知,我们就创设新情境来建构“体验”,或借助实物创设真实的情境,又或者通过链接生活、语言描绘、角色表演、技术支持等创设拟真的情境,显然让学生参与体验并不难做到。

  那么如何优化这个过程,让体验更深入呢?我觉得有三种方式可以尝试。

  一、借追问反思,深化体验情感

  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体验。但是,仅仅创设情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追问启发思考,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深化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刘小波名师工作室首期学员岑媛老师执教的《海滨小城》一课,在带领学生学习“庭院”部分时,她首先借助和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了文本情景,然而更妙的,是每一次体验后岑老师的不断追问,这四个指向反思的问题,让学生的体验抵达了更深的境地。

  二、借“他山之石”,丰盈体验认知

  交流互动是每一堂课的必备环节,怎么优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交流形式入手,改被动交流为主动融合,让思维发生碰撞,这样才能将他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丰盈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内化所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清明上河图》一课时,针对“街市热闹”这一场景描写,我首先借助创设了体验情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理解,然后结合学生刚写的看图作文,引导探究:同样是写了热闹场景,他写的怎么就能选入课文呢?看看能不能找到作者写作的奥秘?这一任务的发布,将学生由被动的参与者变为了主动的探究者,学生们积极主动,分析细致入微,在与同学、老师和作者的交流对撞中,完善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借过程评价,提升体验意愿

  评价具有导向、监督、诊断、激励等功能,能给学生指明方向,调动体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用过程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变“要我体验”为“我要体验”,提升主动体验的意愿,形成良性的思维发展模式,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体验,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准确把握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1 2